理性的选择,不变的追求——坚守素质教育主阵地,唱响素质教育主旋律
我以为最好的课还是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课堂教学,而不是网上教学,也不是过多、过滥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课。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素质教育的主旋律是课堂教学。
(一)课堂教学要以观念的更新、理念的提升为先导
1.新时代是产生新理念的时代
经济的全球化带来了文化的全球化,带来了教育的国际化。在信息化的时代,教师的地位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我们应在终身教育思想的指引下,在终身教育的框架下重新审视基础教育。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国际化、学习化时代的全面到来,教育者的观念必须要变革、理念要提升。
2.什么样的理念带来什么样的结果
教育观念、理念是课堂教学中一只无形的手,它控制着、驾驭着我们的课堂教学。一个教师的教育理念,决定了他施教的方式、方法。不同的理念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刘京海的“成功教育”理念使后进生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张人利的“后茶馆式教学”理念反而使学生在教师讲得不完整的课上学习效能更高。
(二)今天的课堂教学需要什么样的理念
1.要体现素质教育的理念
我们每天夹着书本走向美丽的校园,走进神圣的课堂,走上高高的讲台,我们是否思考过:我们每天所从事的工作、发出的行为是教育还是非教育,是真教育还是伪教育?
(1)赋予学生真切的权利。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首先应是人育;教育者可贵的品质之一就是人性;教育者最可爱的特点就是对孩子有依恋之感。”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就是要把学生当作最宝贵的资源、最宝贵的财富,因为他们首先是人。孩子的天性、孩子的哲学、孩子的文化、孩子的乐趣,比作业重要,比考试重要,比分数重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就一定要赋予学生权利。这样,教师才可能真正尊重学生、关心学生、保护学生,才可能真正把学生放到学习的中心地位,唤醒他们的主体意识和创造潜能;学生有了权利,才会懂得什么是尊严和民主,才会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创造、体现自己的最大价值。其实,赋予学生权利,学生才会对责任感有深刻的认识,甚至有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光喊责任,不给权利,责任感无法建立,就算有了也不能坚持。当今,学生最需要的是参与的权利、选择的权利、怀疑的权利、创造的权利和自我保护的权利等。权利不是教师恩赐的,而是社会赋予、教育使然。教师只有从“神坛”上走下来,给学生以权利,学生的学习生活才会过得充实、愉快,才会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2)让我们的学生接受到良好的教育。那么什么是良好的教育?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博士肖川如是说:“在我所能想到的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事情,莫过于受到良好的教育。因为,只有良好的教育才能使我们秉有渊深的知识、清明的才智、通达的性情、宽广的胸怀和高贵的教养。”
什么是良好的教育呢?也许我们很难给它一个周全的描述,但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感受过人性光辉的沐浴;如果从来没有走进过一个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如果从来没有读到过一本令他(她)激动不已、百读不厌的读物;如果从来没有苦苦地思索过某一个问题;从来没有一个令他(她)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活动领域;从来没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和体验;如果从来没有对自然界的多样与和谐产生过深深的敬畏;从来没有对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发出过由衷的赞叹……那么,他(她)就没有受到过真正的、良好的教育。
没有任何真正的教育是可以建立在轻蔑与敌视之上的,也没有任何一种真正的教育可以依靠惩罚与制裁来实现。真正的教育只能建立在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在宽容与乐观的期待上。真正的教育存在于人与人心灵距离最短的时刻,存在于无言的感动之中。真正的教育让人们沐浴在人性的光辉里,拥有一个备受关怀的人生。真正的教育使得一个人易于领导和合作,而难以奴役和盘剥。
2.要体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
(1)什么是课程?如果把学制比作一列行进的火车,那么课程就是火车里的货物;如果把学制比作一只精致的盘子,那么课程就是盘子里的菜;如果把课程比作一座桥梁,那么它的一头连学生,一头连未来。课程应是一个领域(包含学生),又是一个整体计划,是教师、学生、环境和教材整体交互的统一体。
有学者说:“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的(预定的、不可更改的)知识载体,而是一种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过程,是非常灵活的、开放的过程。”课程应是一种对话(师生对话、师生和环境对话),对话是互动的、体验的、实践的。课程是一种文化,其中既有法定的国家文化,还有师生共建的校园文化。
(2)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是什么呢?它体现在课程改革的走向上——回归生活,回归自然——符号世界+生活世界+精神世界。
3.“以学促教”的理念——学是教的帮手
课堂教学改革的着力点放在学习方式的改变上。学习方式要个性化,实际上是要形成自己的学习风格,同个人的认知风格是一致的。①学习方式是个创造的过程。②学习方式有个体差异,表现在对感觉通路有所偏好(口耳鼻眼手),表现在对环境的偏好、对学习内容组织结构的偏好。③学习方式有有效的学习方式和无效的学习方式之分。④学习方式的类型区别:体验型、发现型、接受型和探究型。
(三)学习、学习、再学习——教师永不言败的法宝
教师要不断地学习,而且是古典式的学习,不急功近利,不浮躁、不张扬,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平淡。今天,人们的文化生活空前繁荣,娱乐项目数不胜数。不断加快的生活节奏使人们将描写细腻、抒情恣意、议论宏伟的大部头教育名著渐渐遗忘甚至抛弃,教育名著被束之高阁,少人问津。
现代生活就是学习,学习应成为我们生活的必需。只有我们不断学习,才能应对每天纷至沓来的信息,才能面对日新月异的知识更新和技术革命,才能舒心地做事业,才能更轻松地生活。人生被分为学习阶段和工作阶段的时代已经过去,而在学习过程中充满了游戏般的愉悦和探索的乐趣是其他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既然如此,我们就没有理由不将这种感觉延伸到80岁、90岁……
教师是专业工作者,教师的专业是教学和科研,而不仅仅是所教学科。教师不一定具有很高的专业造诣,但必须具有教科研意识和创新精神,唯有如此,才不愧对“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