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园文化艺术节中彰显德育教育

在校园文化艺术节中彰显德育教育

二十五中学第23届校园文化艺术节已完美收官。2019年适逢五四运动10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在这些重大背景下,怎样设计和组织本届艺术节,我们思考良多。

(一)艺术节要有主题引领

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在德育教育中有着深远而重要的意义。能够成功开展活动并能收到良好效果,其主题定位是根本,主题定位是整个活动实现德育目标之所在。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在国庆前夕,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这对于引导全体人民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纲要》明确指出: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因此二十五中将第23届校园文化艺术节的主题确定为“歌唱中华美·追梦新时代”。在这一主题下,各种类型的艺术形式都要围绕《歌唱中华美》《追梦新时代》这两个篇章的主旨来呈现;各年级专场表演和闭幕式会演均要传递爱国主义信念和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闭幕式上有师生共同表演的诗朗诵《沁园春·雪》,有舞蹈《霜雪千年》《青花瓷》《向快乐出发》,有相声《说说新中国的变化》《理想》,有器乐《军港之夜》,有合唱《国家》《太阳》《大梦想家》《今天是你的生日》和《我和我的祖国》等节目,全校上下共同唱响了爱国主义主旋律。

(二)艺术节要有全员参与

校园文化艺术节,是学校的一项群众性活动。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音乐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人。”我们通过设置班班唱比赛,让每一位学生均能参与到艺术节中;通过设置年级专场表演,让各种艺术形式、各种人员组合、各种个人才艺都有展示的机会,都有出彩的舞台。班班唱比赛,个个是演员,人人是观众,从艺术节启动起,每天的课余时间,班班有歌声,整个校园都回荡着红色经典歌曲的旋律。教师十大校园歌手比赛,请学生当评委,把学生奉上宾,参赛教师身后有学生后援团,在师生互动中密切了师生关系,增进了师生情感。这样的艺术节,激发了全校师生参与的热情,对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审美能力的培养、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的增强等方面都具有良好作用,并且这种形式也是学生们最乐意接受的一种教育方式。

艺术节在培养集体主义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艺术节的特别设计,使每个班级、每个学生都不是旁观者。尤其在年级专场表演中,节目数量多、参与人员广,这就要求每位同学都要有较强的集体主义观念。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要作出正确的选择,有顾全大局的思想,有为班级和学校增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闭幕式会演时,为了演出效果,常常会把年级专场中的多个节目合并,有些学生从原本单一主角变为多个主角之一,他们没有抱怨,依旧热情参与,认真排练。

德育的本质是将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念渗透到学生的思想意识中,并让这种意识转化成他们内在气质和行为习惯。而我们通过艺术节的全员参与设计,将抽象的价值观念与一定的文化形式结合起来,就能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从而达到育人目的。

(三)艺术节要有“四自”渗透

“阳光发展”是上海市二十五中学的办学理念,它指向每个学生都能生活在和煦的阳光里,行为接受检视,人格获得尊重,个性受到重视,懂得自我约束,学会自我管理,知识不断丰富,素养不断提升,成为身心健康、各具才能的人。在“阳光发展”理念的践行中,培育高素质的阳光少年是我们的核心指向与终极目标,而“四自教育”是培育高素质阳光少年不可或缺的载体。通过“自理成人”“自律成长”“自强成才”“自信成功”的目标引领,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文明礼仪、个性品质等教育,应体现在学校的全部教育活动中。

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中学生,他们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价值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网络世界的影响。在艺术节准备过程中,一部分学生选取了来自网络的节目,或一味模仿一些网红演员的表演方式,明显不适合中学生的表演。这个时候,班主任和年级组的管理就要到位,学生的自律教育和自强教育就要彰显,要能及时发现苗头,做好思想引导,对所有节目把好关。

“四自教育”在校园文化艺术节中的渗透主要体现在校园文化艺术节的内容德育化、行规德育化、成效德育化。以“四自教育”为出发点,通过一系列校园文化活动传递积极向上的精神气息,体现时代精神要求,展现、检视和评估学生的特长与价值取向,树立学习生活的信心,明确成长发展的方向。

艺术铸就师生气质,文化凝聚办学力量。校园文化艺术节是校园文化的浓缩,是师生才艺展现的平台,是“阳光发展”办学理念的呈现。我们希冀通过校园文化艺术节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沐浴着阳光,得到艺术的熏陶。通过本届“歌唱中华美·追梦新时代”主题艺术节,我们期待二十五中学的艺术气氛、艺术激情、艺术创造力将再一次如火炬焯燃,照亮校园,照亮学生的心灵,激发出学生无限的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