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留守儿童亮一盏灯

为留守儿童亮一盏灯

赴贵州道真支教进入第四周,我们的神情变得凝重起来。每天放学以后校园里还有500多位住校生,其中大部分是山区留守儿童。在热闹了一天后,宁静的夜晚,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的?我们走近了这些留守儿童。

下午5点半是学生用晚餐的时间,午餐是由国家补助的标准为4元的营养餐,而早、晚餐则需由学生自己付费,每餐2~4元。长龙似的打饭队伍从食堂一直延伸至教学楼的拱门边,没有老师监督、无须校工维持,一切全凭自律,队伍鱼贯前行,井然有序……更为感怀的一幕还在后面:进入学生食堂,惊奇于学生用硕大的钢碗打饭,听着孩子们一个个连声向阿姨请求多给些菜汤,真是说不出的揪心。钢碗中搅拌着芸豆汤、青菜、老豆腐和籼米饭,菜饭不用分家,干湿没有讲究,饭菜和汤而下,个个吃得津津有味,不到十分钟,吃饭任务完成。再将目光移至餐桌,剩饭剩菜无几,碗中吃得干干净净。联想到住在大城市里的学生,顿顿有鱼有肉,汤、饭随意添,剩菜天天有,浪费餐餐多,不禁对眼前的这批孩子心生怜悯,这营养怎么能跟得上?

学生们晚上6点半离开寝室,7点至8点半晚自习,9点半熄灯,学习、生活不差章法。我们在思考,如何帮助这些孩子们?

生活的差距客观存在,教育的公平需要时间。我们虽无力为孩子们的物质条件提供帮助,但为孩子们进行精神引领和学习辅导,我们必须有所作为。支教小组商定设立“爱心驿站”,为留守儿童亮一盏心灯。在学校的支持下,我们有了场地;在班主任的推荐下,我们有了学生。最后确定了32名孩子作为第一批进站学生,玉溪中学留守儿童“爱心驿站”在孩子们的期待中开张了。就这样,周一至周四,每天下午6点至7点,我们三人齐上阵,为进站学生不停地解答数学、英语及人生方面的问题,大家累并快乐着。

孩子们的问题真多,“翻折问题”“三角形全等问题”“平行四边形问题”“完形填空”“句型转换”“阅读理解”,各式问题都有。这些问题都难不倒我们,但“父母能不去城里打工吗?”“上海的学生几天能吃上肉?”“成绩好就能去上海上大学吗?”“为什么上海班级里的学生就这么几个?”这些问题我们真回答不了。辅导之余,我们尽量找一些轻松的话题交流,说说外滩和新天地,说说大山外的不同,说说与父母相聚时的欢乐……尽力去播种希望,培育正能量。

进站的孩子大多能自律、爱学习、懂自强,但更多站外的孩子可是有很多的不足:父母双方或一方不在身边,对孩子学习方面的帮助和监督大大减少,甚至完全缺失了,使孩子在学习方面处于一种无人过问的状况。学好了,没人夸;学坏了,无人骂,渐渐使孩子们对学习产生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孩子的精力不放在学习上,自然就要在其他方面加以消耗,于是其行为开始出现偏差,各种超越道德、规则的行为开始在孩子身上出现。长期的单亲监护或隔代监护,甚至是他人监护、无人监护,使留守儿童无法像其他孩子那样得到父母的关爱,家长也不能随时了解、把握孩子的心理、思想变化,这种亲情的缺失使孩子变得孤僻、抑郁,甚至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严重地影响到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

关爱留守儿童,国家有关怀,社会有温暖,我们支教小分队有行动。“爱心驿站”助学忙,只为仡伢心灯亮;学校社会携手共,留守儿童向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