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自教育”为阳光少年夯实成长基础
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长期以来,由于认识上的偏差,以及方式、方法的不当,我们的德育往往停留在做表面文章上,实效性不强。我们常见到这样的现象:课间两位同学追逐打闹,碰翻了摆在楼道里的花盆,闻声而来的老师第一句话一定会问:“你们是哪个班的?”似乎碰翻花盆不是他们两个人的过失,而是他俩所在班级的责任。学习是为了别人,守纪律是为了班集体,甚至犯了错误也由别人或集体承担。如此这般的教育,学生在今后的为人处世中怎么可能对自己负责?还有类似的例子:“各班同学请注意,现在广播重要通知。明天上午有领导到学校考察,请同学们注意遵守纪律,搞好卫生。如果哪个班的同学违反了纪律,弄脏了校园,我们将在广播里点名批评,取消班级的流动红旗……”于是,守纪律是为了维护集体荣誉,搞好卫生是为了保住流动红旗。这无形中使德育增添了急功近利的色彩,这样做对未成年人的成长无疑是一种误导。
一次次这样的教育,给学生的心灵带来了什么?离开了班级、学校的要求,他还会做什么呢?分析以往的德育工作,我们不难发现,学校重视的是班集体的荣誉、各类比赛中的排名、评比的结果等,却忽略了在日常小事中对学生的规范和教育,忽略了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扣分”是德育吗?用检查、评比、扣分能代替教育吗?
什么是德育?德育的核心在于“育”,是心与心的交流,是在日常生活中、在点滴小事中感受道德规范,是谆谆教诲,循循善诱,靠点点滴滴、日积月累、滴水穿石。德育的最高境界是“不教而教”,而兴师动众的检查评比代替不了学生自己的领悟、体会、反思、践行。这种带有强制性的、以检查评比为主要方式的教育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需要,学校德育不应该成为冷冰冰的道德律令的堆积,而应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学生的自理、自律、自强和自信。
由于历史原因,我校生源中有一大批是居住在老旧小区的,近年来进城务工随迁子女的比例也在逐年攀升。这些学生家庭经济普遍较为困难、居住条件差、父母的文化程度较低,家庭教育缺失,学习和行为习惯差、家庭学习环境差、人际交往同质化。面对这样的校情与学情,我们应思考如何设计并实践“针对性强、实效性强”的德育教育课程。
我们将“四自教育——自理成人、自律成长、自强成才、自信成功”作为新教师和新生入校教育的第一课,培养师生在工作和学习中做一个堂堂正正、踏踏实实的“二十五中人”。
通过“四自教育”,培育遵规自理、明德自律、笃学自强、敦行自信的合格中学生。学校的德育课程力求贴近学生的实际需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凸显德育课程的“适切性”“基础性”“发展性”等特点,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和生活经历,培养学生自理、自律、自强、自信的优良品质。
(一)自理成人——自理第一步,学练方成人
“自理”就是指自我服务,自我照料。自理能力对青少年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现在的初中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受到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甚至是溺爱,从而影响了独立意识的培养,生活自理能力相对较差。我们立足“五会——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劳动、学会生存”培养目标,将制度规范与教育养成相结合,引导学生进行有意识的、持续不断的学习和练习,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服务能力。
自理能力强的人,不仅能够照顾好自己的饮食起居,有着独立的个性,也经常表现在学习、工作中有很强的秩序感,并愿意帮助他人。
我们这里所说的成人,不是法律意义上的概念,而是指不断经历自理的过程,提高自理的能力,从而获得长大成人的体验和向往,取得长大成人的实践能力。
(二)自律成长——自律修德行,静心赴成长
“自律”就是遵规守纪,自我约束。德育的最高境界是“不教而教”,自律既是德育的起步,也是德育的最高境界。“成长”是指自身不断变得更好更强更成熟的一个变化过程。唐代诗人张九龄说:“不能自律,何以正人?”这是对人的共同要求。自律是灵魂,是学生克服困难勇于进取的动力;成长是目标,是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后不断自律,获取人生的积极发展。
学校始终以培养身心健康的人为使命,倡导“团结、求实、进取”的校风。在上海教育综合改革试验进程中,学校奉行使命,创新发展,责任与事业并肩,快乐与梦想同行。教师积极主动投身于教学改革,爱岗敬业;在学生中,我们以提高自律能力为着力点来推进“四自教育”。自律能力就是自我管理能力,一个自己都管不好自己的人,他的人生是不可能有所作为的。胖的人——管不住嘴,瘦的人——挑食、运动少,不讲卫生的人——懒,不注意自身形象,自己说出的话总是做不到的人是不受大家喜欢的。学生有意识地管理约束自己,有要求地安排学习和生活,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发展,勤勉学习,快乐成长。几年来,学校培养了一批品学兼优、全面发展且富有个性的合格初中生。
(三)自强成才——自强怀壮志,持恒竟成才
“自强”是指自己努力向上,“成才”是使自己成为有用的人。古人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是一种精神,是师生不断发展、不断前行的力量;成才是教育的杰作,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经历磨炼而后成人的美丽。
学校教师始终坚持教书育人的理念,秉承“严谨、敬业、求真、厚德”的教风,在素质教育的大潮中,遵“传道、受业、解惑”之古训,循教育之大道,悟生命之善念,积极倡导自强精神,鼓励学生自我勉励,奋发图强,修身自立,不断提升和完善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成为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都有用的人。
(四)自信成功——自信无关命,苦乐为成功
“自信”就是相信自己,是发自内心的自我肯定与相信。“成功”是逐步实现有价值的理想,得到你想要的结果;成功是一种积极的感觉,是每个人达到自己理想之后的自信和满足感。美国现代成人教育之父卡耐基曾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要诀。”自信是信念,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生活态度;吃苦受难、磨砺意志,不断超越、一路向前,你离成功就越来越近了。
学校引领学生积极进取,勤奋学习,努力成为21世纪具有创新精神的合格人才。我们打造“勤学、善学、乐学”的学风,将学业与生活合一,自信与勤奋相伴,为确立心中理想,坚持“相信自己行”的信念,并将这种信念贯彻到学习、工作、生活中,最大限度地挖掘出自己的潜能,排除万难,不断进取,最终成就自己的精彩人生。
通过“四自教育”德育课程的设计与实践,夯实学生的成长基础。“四自教育”应从基础入手;“四自教育”应在落细落实中见成效。
“四自教育”的持续推进,学生在自理自律表现、自强自信精神、思想道德修养、创新实践能力等方面获得发展与提高;教师在“阳光育人”的课程载体与实施途径上形成共识;学校构建“四自教育”的课程体系,形成“阳光育人”的课程文化,真正地为学生的成长夯实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