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行自信·走向成功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篇》)。这段话的意思是:“贤达啊颜回!一个小竹筐盛饭吃,一只小瓢舀水喝,住在小巷子里,别人都愁得一塌糊涂,颜回还是往常那样乐呵呵的。贤达啊颜回!”颜回在生活贫困不堪的情况下,仍能快乐地一心向道,得到了孔子的称赞。颜回“不改其乐”,是一种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要自得其乐。
进入初三,课业负担应接不暇,升学压力陡然上升,成长焦虑纷至沓来,成功意识日益增强,基于此,我们确立“自信”为行规教育目标,把“言行一致赢赞誉、学习效率更提高、校外活动亮责任、外塑内修炼品性、志存高远共拼搏、阳光自信有成就”定为主要教育点和训练点。
学校在初三年级开展主题教育“敦行自信·走向成功”系列活动。在学校,以理想教育为抓手,培养学生的选择能力,做一个有理想的好学生;在家里,以建设民主型家庭为抓手,教导孩子学会感恩父母、尊重他人,做一个对家庭负责任的好孩子;在社会,以志愿精神教育、价值观教育为抓手,树立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做一个爱国有觉悟、爱校有行动的好公民。
“敦行”见于《礼记·曲礼》:“博闻强记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敦”是敦促、勉励的意思,“敦行”就是勉力去做,强调动手的能力、实践的作风和对道德的履行。为仁者不仅要志存高远,而且还要身体力行。人的知识与品格、理想和抱负只有通过脚踏实地的行动才能实现,并且在行动中将理论和实践、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统一起来进行开拓创新。
“自信”就是相信自己,是一种信念,也是个人对自己所做各种准备的自我评价。自信本身就是一种积极性,是在自我评价上的积极态度。自信以知识能力为基础,自信与积极表现密切相关。没有扎实知识和能力的自信是盲目的自信,这样的自信是无本之木。另外,自信一定是通过积极主动而外显的,没有积极表现的自信是自欺欺人的自信,而没有自信的积极表现,是软弱的、浅显的、低效的积极。自信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是成功的源泉。
《论语·泰伯篇》中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古代先贤勉励读书人要胸怀博大且坚毅,因为重任在肩,征途漫长。要将仁爱天下作为自己的使命,要乐观、豁达、自信地面对困难、面对挑战、面对使命。同样,初三学生正值人生的青春岁月,开始摆脱幼稚,逐步走向成熟。他们处于人生的第一个十字路口,面临着人生的第一次选择。学校在主题教育中,重视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家校紧密合作,共同开展了科学崇高的人生理想教育。班主任和任课老师,义不容辞地担起教书育人的“一岗双责”,既要传授好文化科学知识,开启心智,激励探索;还要培育好学生的健全人格,做到爱己、爱人、爱社会、爱国家;更要引领学生志存高远,把个人奋斗和社会进步、祖国前途相联系,用敦行的坚毅、自信的气度,不断地克服困难,从容地迎接挑战,满怀信心地走向成功的彼岸。
在初中的四年里,阳光少年沿着“自理成人—自律成长—自强成才—自信成功”的轨迹,拾级而上。阳光少年茁壮成长,必须拥有自理、自律、自强、自信四大品质,这四大品质环环相扣,缺一不可。没有自理难以做到自律,没有自律无法达到自强,没有自强为基石的自信就是空中楼阁,没有自信的生命就是风中败絮;而拥有自理、自律、自强、自信的阳光少年,他能身体力行、挫而不怠、行而不倦,直奔成功。在遵规、明德、笃学、敦行的道路上,一个个品德优良、身心健康、个性鲜明、学有所长、热爱生活的阳光少年正在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