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课程实效性探究

学校德育课程实效性探究

学校德育课程建设对师生的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建设实效、高效的学校德育课程?如何将学校发展理念扎根进日常的德育实践中?上海市二十五中学构建“阳光发展”理念,着力提升学生学习质量、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培养具有“品德优良、身心健康、个性鲜明、学有所长”的高素质阳光少年,深化学校“阳光发展”理念,凝聚全员、全程、全面的育人共识,着力学校德育课程的校本化、特色化建设,为师生的成长奠基。

(一)“阳光发展”理念概述

学校建校五十年来,从“艰苦奋斗”“发愤图强”到“投身改革”,再到建设“和谐校园”,一代代师生不畏困难、砥砺前行,终于迎来了今天的“七彩暖阳”。学校日臻成熟的“阳光发展”办学理念是历史的积淀,是时代的呼唤,更是几代师生的追求。

“阳光发展”理念,是指每个学生都能生活在和煦的阳光里,行为接受检视,人格获得尊重,个性受到重视,懂得自我约束,学会自我管理,知识不断丰富,素养不断提升,成为品德优良、身心健康、个性鲜明、学有所长的人。践行“阳光发展”理念,需要制订高格局的“阳光规划”,塑造高水平的“阳光教师”,培养高素质的“阳光学生”,打造高质量的“阳光课堂”,实施高效能的“阳光管理”,建设高标准的“阳光校园”,并进行多向互动、反馈协调、全面把握与持续推进。

(二)基于理念的探究意义

1.“办学理念”的含义

“理念”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观念,是人们经过长期理性思考及实践所形成的思想观念、精神向往、理想追求和哲学信仰的抽象概括。办学理念是学校基于“办怎么样的学校”和“怎样办好学校”的深层次思考的结晶,更是引导与规范学校管理者、教职员工和学生进行教育和自育的精神力量,是一所学校的灵魂。

我校“阳光发展”理念力求体现以生为本、以师为本的教育思想,通过人性化的情感关怀和人文化的教育措施,引导师生建立起阳光的生活态度,打造以“阳光”为核心的校园文化,提升我校的精神和品位,促进师生阳光发展。因此,学校德育课程的设计与实践中应彰显“阳光发展”理念,在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的设计与实践中也应融合“阳光发展”理念。

2.基于理念的探究意义

基于具体理念的探究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第一,使校长个体及学校领导的行为具有自觉性和目的性;第二,使学校师生整体行为具有自觉性和目的性;第三,在此基础上对学校德育课程实效性的探究具有自觉性和目的性,学校的德育工作和德育课程均发端于“阳光发展”办学理念。

(三)对学校德育课程的理解

立德树人是教育发展的根本任务。提高学校德育课程的实效性,是学校教育回归教书育人的本原,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急迫任务。要提高学校德育课程的实效性,就要从德育基本内容、学校德育课程的理解、学校德育课程的校本化及特色化建设方面进行切实的思考与实践。

1.德育基本内容

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人们常说“内德于己,外德于人”。德有两种表现方式,对内来说,要克制自己的不合理欲望,这个属于内德;对外来说,是有礼有节,要有益别人,这属于外德。道德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和基础内容,但不是学校德育的全部。学校德育应包括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国情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认同、公民人格、社会责任、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实践探索精神等。

2.学校德育课程

课程:广义的课程是指为实现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而确定的教育内容、范围和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指教学计划中设置的一门学科课程。

学科德育:学科德育是指学校所设置的所有学科课程所承载的德育功能,即指各个学科按照本学科特点,促进学科教学与德育的有机融合。在学科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发挥德育功能。

学校德育课程:学校德育课程是一个开放性的概念,既包括国家统一课程,也包括学校特色课程;既显化于各类主题活动中,又内生于学校的一切工作中;既着力于解决现实问题,又定位于学生的未来发展。

学校德育课程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既包括学校育人的课程体系,又包括校园文化体系。让学生从进入校园起,在学科课程学习中,在学校环境、管理、制度感受中,遵照教育方针、育人目标,认同办学理念、学校文化,在开展各种德育教育、参与各种德育活动的过程中得到道德品质、行为规范、文明素养的提升。这里面有德育教育、德育活动这样显化的教育形式,也有学科德育、文化熏陶这样隐性的教育形式。

(四)提高学校德育课程实效性的探究

1.提升学校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能力

学科教学是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最主要的过程,也是学校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主阵地。学生与学科老师接触最多,提升我校教师,尤其是承担学科教学任务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能力,是提高德育课程实效性的重要举措。

(1)为师有德,立于高台。为师者应将“传道”放在第一位。教师的点滴言行都将化为浇灌学生心灵之花的泉水。老师在讲台上将自己的人格魅力和道德风范锻造成引领学生坚持不懈勤勉前行的精神之烛,用温馨而动人的光芒指引和鼓励学子,引导他们坚定地不断向上攀登。为师者,要培育好学生,更要引导好学生,使其有家国情怀,有责任担当。教师的自我修养应体现在政治信念、价值观选择、道德自律、胸襟秉性和审美观念上。

(2)从教有品,孜孜以求。我校的“阳光发展”与德育课程的有效实施,关键在于教师。高水平、高品位的阳光教师是造就高素质、高成长阳光学生的保证。所有的学生都是可以教好的,都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同伴的影响下,不断有进步。教师要有深厚的学科知识基础和不断增强的教学能力,并在正确的教育观指导下上出一堂堂好课。这就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即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善于学习,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先行者;用先进的文化教育引导学生,教会学生能正确地做出选择;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具备较高的政治理论修养和文化修养,有内涵、有品位。

(3)育德有道,掌握未来。在学校中,所有的学科都有德育目标,所有的学科都要结合教学内容有机融合德育,所有的学科教学过程都不只是知识传授,更要关注学生的成长,关注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对推动社会发展的意义。因此,学科教学融合德育功能,学科教学承载育人任务,这就是学科德育。应当指出的是,学科德育不能够脱离学科的本体知识进行。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必须有将德育内容自然融会于学科知识学习过程中的意识和能力。只有所有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能力提升了,学校的德育课程才会有实效。

2.学校德育课程校本化、特色化建设

(1)设计并实施“四自四成”德育教育课程。“四自四成”课程是指以“自理、自律、自强、自信”为主要内容的行为规范教育,并兼顾、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社会法制教育、生命健康教育和生涯指导教育等。我校强化和深化“自理成人、自律成长、自强成才、自信成功”的理念,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造就一批遵规自理、明德自律、笃学自强、敦行自信的阳光学生。

我校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发展水平设定年级行规培养目标,为学生成长提供最适切的行规要求,体现行为规范教育的层次性、递进性。具体而言,我校预备年级以“自理”、初一年级以“自律”、初二年级以“自强”、初三年级以“自信”为目标,强化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文明礼仪、个性品质等养成教育。例如:为做好预备年级的小升初衔接工作,学校编写了《新生入学手册》,从进校礼仪、学习用品准备、食堂用餐、个人卫生、学习规范等方面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不断深化行规教育目标。

我校将“四自四成”教育课程化,力求通过“四自教育”课程的有序推进,将“四自教育”与思想教育相合,与传统文化相融,与知识学习相促,与教师教育相映,将“四自教育”课程中所蕴含的自理技能、自律素养、自强精神和自信气度渗透进师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形成以“阳光”为标识的校园文化,构建学校新型的德育管理机制和育人模式,进而培育高素质的阳光学生。

(2)设计并实施“四进四亮”德育活动课程。①走进社区亮责任。我校充分整合学校所在街道、周边居委会等社区资源,开展学生进社区系列教育活动。学校在社区设立“上海市二十五中学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点”,组织开展安全宣传、走访慰问、清洁环保等活动,与共建单位一起开展安全、绿色、文明的宣传活动,对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区和谐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对学生的行规养成形成助力,对学生的社会责任培养增强了内驱力,使学生将认知与实践相结合,形成积极乐观、勇于担当的人生态度。②走进大学亮追求。我校充分挖掘区域内高校优质资源,开展“走进大学”系列活动;加强与上海电力大学的合作,完成“走进大学”校本课程的编写。每年聘任上海电力大学大学生为“校外辅导员”,组织学生参观电力大学校园、校史馆、图书馆、实验室,使学生在领略大学文化魅力的同时,获得了文化知识和兴趣特长的发展,激发其学习动力,培养其科学精神,使其初步清晰学业、职业的追求方向。③走进企业亮技能。我校依托上海市液化气公司浦东液化气灌装基地,开展“上液杯”生命教育系列活动。我校与企业联合开展“小手牵大手·安全进万家”燃气安全宣传,参观浦东液化气灌装基地、接受市液化气公司相关专业培训,增强师生的安全意识,锤炼师生的生活和生存技能。④走进场馆亮情怀。我校充分利用校外优质科普及人文教育场馆资源,开展爱国主义、人文主义和科普教育。学生们的足迹踏遍了同济大学深海科普馆、上海院士风采馆、上海烟草博物馆、上海海洋大学鱼文化博物馆、国歌展示馆、杨浦公安陈列馆等场馆,丰富了课余生活,拓宽了视野,滋养了家国情怀。

我校“四进四亮”课程带领学生走进社区、走进大学、走进企业、走进场馆,既丰富了学校的德育课程,提高了学生的生活技能,又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心。

(五)学校德育课程实效性探究的思考

在基于“阳光发展”理念的学校德育课程实效性的实践探究中,我校十分重视德育的内生性和稳定性。德育的核心理念是人文关怀,是心与心的交流;是在日常生活中、在平凡小事中去感受道德规范;是谆谆教诲,循循善诱;是日积月累,滴水穿石。我们探究发现,一味地通过检查、评比、扣分是代替不了学生自己的领悟、反思、践行的。

我校设计和实施的“四自四成”德育教育课程,改变了原来那种带有强制性的、以检查评比为主的教育方式,而是在提升全体教师的育人理念和育德能力上下功夫,并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关注学生的自理、自律、自强和自信品质的养成。

我们探究发现,“四自教育”校本德育课程与学校三大课程体系的关系应是“协同+浸润”,并不存在独立的“四自教育”校本德育课程,“四自教育”是学校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学校的全部工作中均蕴含着“四自教育”德育课程。在方法层面,我校所有管理部门必须协同参与“四自教育”学校德育课程的设计、实施和管理,校本德育课程的建设必须以统一的步调且有差别的方式覆盖到全体教师。在方法论层面,我校“四自教育”德育课程实施方式的基本特征为“浸润”,一是浸润于全面课程的实施与管理之中,二是浸润于全体师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三是浸润于学校文化的创建与提升之中。

通过“四自四成”校本德育课程的实践与探究,学生在自理自律表现、自强自信品质、思想道德修养、创新实践能力等方面获得了发展与提高;教师在“阳光育人”的课程载体与实施途径上形成共识;学校初步构建了“四自四成”教育的课程体系,形成“阳光育人”的课程文化,在立德树人的长效机制建设方面获得了可资推广的经验和成果。

脚踏实地,我们创造育人的价值;仰望星空,我们守望未来的坐标。杨浦区为上海市基础教育创新试验区和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创新地开展学校德育课程的实践探究工作,提升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促进实践与理论有效结合已成为杨浦教育人的执着追求,而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础性、实效性、科学性和前瞻性的核心要求又亟待我们基层学校先行先试,试出经验,试出成效,我们愿为此不懈地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