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实施过程

(六)实施过程

1.在预备年级开展“自理成人”主题教育

预备年级确立“自理”为行规教育目标,主要教育点为“学习用品备齐全、书籍簿本理整齐、个人卫生搞清洁、文明礼仪做到位、各种活动多参与、良好习惯早养成”。

“自理”就是指自己服务自己。自理能力对青少年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现在的初中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受到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甚至是溺爱,从而影响了独立意识的培养,生活自理能力相对较差。我校从制度规范与教育养成相结合,来提高学生的自我服务能力。通过注重习惯,逐步培养;从点滴小事做起,在生活中学会自理;努力创造条件,珍惜锻炼机会等方式途径来引导和锻炼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培养独立自理能力。学会生活自理并不是一件很复杂的事,需要的就是努力尝试、不懈坚持。预备年级学生进入中学的新环境,一切都是新的,且每个人的起点相同,当挣脱了父母的“约束”后,这是一个自我锻炼的极佳时期。

自理能力强的人,不仅能够照顾好自己的饮食起居,有着独立的个性,也表现在学习、工作中有很强的秩序感,并愿意帮助他人。成功的人一般自理能力都很强。另外,关注到预备年级学生生长发育的差异性,积极引导全体学生,力所能及的事自己做,力不从心的事学着做,在锻炼中要做到既不畏缩害怕,也不盲目逞能。

我们这里所说的“成人”,不是法律意义上的成人概念,而是指不断经历自理的过程,提高自理的能力,从而获得成人的体验和向往,取得长大成人的实践能力。

预备年级就是立足学生遵规和自理,通过持续的学习和练习,不断长大成人。

2.在初一年级开展“自律成长”主题教育

初一年级确立“自律”为行规教育目标,主要教育点为“文明礼仪是基本、行规条例记心中、作业规范及时交、上课笔记认真记、自我管理能力强、学业稳定向上升”。

“自律”就是遵规守纪,自我约束。德育的最高境界是“不教而教”,自律既是德育的起步,也是德育的最高境界。“成长”是指自身不断变得更好更强更成熟的一个变化过程。唐代张九龄说:“不能自律,何以正人?”这是对人(包括教师、学生)的共同要求。自律是灵魂,是师生克服困难勇于进取的动力;成长是目标,是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后不断自律,获取人生的积极发展。

学校始终以培养“品德优良、身心健康、个性鲜明、学有所长”的阳光少年为使命,倡导“团结、求实、进取”的校风。在上海教育综合改革试验进程中,学校奉行使命,创新发展,师生责任与成长并肩,梦想与阳光同行。在学生中,以提高自律能力为根本来推进“四自教育”。自律能力就是自我约束能力,一个自己都管不好自己的人,他的人生是不可能有所作为的。学生要自主地管理约束自己,有要求、有标准地安排学习和生活,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接受教化为自我内化。

初一年级就是通过明德和自律,创设安静与内省的时空,实现不断成长。

3.在初二年级开展“自强成才”主题教育

初二年级确立“自强”为行规教育目标,主要教育点为“优良行为成习惯、学习目标要明确、学习方法要掌握、作业效率要提高、校园活动展风采、自强少年爱奋斗”。

“自强”是指自己努力向上。“成才”是使自己成为有用的人。古人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是一种精神,是师生不断发展不断前行的力量;成才是教育的作品,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经受磨砺而后发展的美丽。

教师应始终坚持教书育人的理念,秉承“严谨、敬业、求真、厚德”的教风,在素质教育的大潮中,遵“传道、受业、解惑”之古训,循教育之大道,悟生命之善念,积极倡导学生自强精神,鼓励学生自我勉励,奋发图强,修身自立,不断提升和完善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成为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都有用的人。

初二年级就是通过笃定学习行动和弘扬自强不息精神,不断地坚定和丰满成才的志向。

4.在初三年级开展“自信成功”主题教育

初三年级确立“自信”为行规教育目标,主要教育点为“言行一致赢赞誉、学习效率更提高、校外活动亮责任、外塑内修炼品性、志存高远共拼搏、阳光自信有成就”。

“自信”就是相信自己,是发自内心的自我肯定与美好憧憬。“成功”是逐步实现有价值的理想,得到你想要的结果;成功是一种积极的感觉,是每个人达到自己理想之后的生长态和满足感。美国现代成人教育之父卡耐基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要诀。”自信是信念,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生活态度;吃苦受难、磨砺意志,不断超越、一路向前,你离成功就越来越近了。

学生应积极进取,勤奋学习,努力成为21世纪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合格人才。我校本着“勤学、善学、乐学”的学风,学业与生活合一,自信与勤奋相伴,为自己确立心中理想,坚持“相信自己行”的信念,并将这种信念贯彻到学习、工作、生活中,最大限度地挖掘出自己的潜能,排除万难,不断进取,最终成就自己的精彩人生。

初三年级就是通过坚实的行动和阳光自信的态度,不断地向着成功的方向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