笃学自强·立志成才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意思是:“广泛学习而又坚定自己的意志,恳切提问求教并且多思考,仁道就在其中了。”此句出自《论语·子张篇》一节,此节和《中庸·第二十章》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呼应,讲的是儒家增进学业、修养人格的功夫。
初二年级是初中学段的关键年级。学生青春萌动,身心变化急速,学习科目增多,课业负担加重,升学压力显露。为了帮助学生化解焦虑,关注其需求、激励其成才,我们确立“自强”为行规教育目标,把“优良行为成习惯、学习目标要明确、学习方式要掌握、作业效率要提高、校园活动展风采、自强少年爱奋斗”定为主要教育点和训练点。
学校在初二年级开展“笃学自强·立志成才”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强调“笃学”与“自强”是一个人走向成功必不可少的两大因素,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笃学”出自《论语·泰伯篇》。子曰:“笃信好学,止于善道。”这句话的意思是:“忠实地全心全意地学习,且勤学好问,以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通俗地讲,所谓“笃学”即为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勤奋刻苦的毅力。“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只有勤苦,才会专心。专心是本质,勤苦是外在表现。刻苦的精神与顽强的意志、坚强的决心是须臾不可分的。实质上,“笃学”就是苦学、诚学、恒学、乐学、志学。培养学生的笃学精神、笃学方法,为学生营造笃学环境、笃学氛围,这正是初二年级主题教育中最为重要的内容。
“自强”在词典上有三种解释:一指自己努力向上,自我勉励,奋发图强;二指国家自力图强;三指修身自立,不断提升和完善自我。对初二学生讲“自强”,显然直指第一种解释。自强是一种精神,是一种美好的品德,是一个人活出尊严、活出人生价值的必备品质,是一个人健康成长、努力学习、成就事业的强大动力。自强是在自理、自律的基础上充分认识自己的有利因素后,不甘落后,积极进取,努力向上,勇于克服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做生命的强者。
古人云:“自强之外,无上人之术。”人生除了自强不息之外,没有任何超越别人、超越自己的方法,生活除了自强不息之外,没有任何改变现状、改变生活的途径。自强的路也许崎岖不平,但自强的路一定通向成才;自强的天空也许阴晴不定,但自强的前程一定风光无限。
我校组织师生一起温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周恩来总理12岁时就发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之后他一直为自己的理想发奋读书,实现了自己的誓言。师生们讨论“理想与奋斗、今天与未来”的关系,若一个人心有远大理想就要具备丰富的知识,要多多提出疑问,多多深入思考;对于自己的志向不能有过多的功利干扰,要淡泊名利,只有平静地看待这些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理想。在阳光少年的成长进程中,有老师的助跑和榜样的激励,初二学生不断铸就笃学自强精神,高扬立志成才风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