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存在的不足
1.德育氛围不浓
(1)外部氛围。2021年3月,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召开《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新闻发布会,会上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指出:“在目前的教育实际中,有的地方党委政府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够重视,对学生全面发展状况不进行专门研究,不开展督促检查;有的甚至还下达名校率,对教育的生态环境和导向产生了消极的影响。这些状况的存在也是当前素质教育难以有效实施的重要原因之一。”现阶段,应试教育仍然是基础教育体制中常见的教学模式。在应试教育的强烈影响下,学生的成绩与学校的升学率是教育主管部门、社会、家长中最有说服力的评价依据。分析当前学校德育教育的发展现状,深感传统应试教育有违各级各类学校完成立德树人的时代要求和教育根本任务,阻碍了《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全面贯彻实施。
(2)内部氛围。一是学校对德育作为人的终身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认识不足,对德育工作重视不够,对德育课的教学管理不严,学生德育活动的时间不足。学校部分领导和中层干部认为学校的硬件建设、教学质量上去了,安全上不出问题,学校的德育也就无可指责了,认为德育是虚的、软的,升学率是实的、硬的。二是有些班主任开展学生思想教育、行规教育急于求成,学校统一推进的主题教育呈现简单化、程式化、被动化倾向,而根据班情自定的专题教育也缺少形式的创新和内容的动心,有时会侵占德育课时间开展学科教学,“重成绩、轻品行,重知识、轻德行”的现象还或多或少存在。三是在学科教师中,对学校德育的推进反应麻木,对学科德育的认识有误区,在应试教育依然盛行的当下,许多学科教师学科本位主义观念依然严重,过度关注优良率和升学率,普遍存在“重智轻德”倾向。
由德育的内外部氛围可见,提升和更新德育教育观念是初中德育教育亟须解决的首要问题。结合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初中德育教育实效的提升之策应当从学生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着手,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社会道德水平与综合素养,进而促使其身心健康发展。
2.德育实践不足
在学校德育教育实施过程中,一直存在理论性强、实践性弱的问题。在主题教育、主题班会中喜欢采用大而空的理论性说教,而对实践性教育的设计和创新重视不够,这就造成了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德育意识,也无法建立良好的德育教育体系。针对这一问题,初中学校应当加大德育教育的基础性和适切性设计,加大具体措施的落实力度,增强德育教育的实践性,逐渐减少纯德育教育理论的学习,着力将德育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将普遍性的德育教育理念进行校本化的解读,加强校本德育实践教育体系建设,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德育意识的强化与德育行为的养成。
为了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必须构建“学校德育教育”良性循环新机制,要将学校德育教育的思考付诸以德治校实践,把高尚的师德化为以德育人的行动,以课程为基础,以活动为载体,以实践为根本,构建全员育人新格局。
3.德育探索不深
在现实工作中,学校德育大多停留在布置上级通知、落实上级要求、召开几个会议、组织几次活动、评出几个典型的德育教育老套路上,这种被动式、应景式、蜻蜓点水式的德育教育,无法真正使学生在德育教育活动中做到知行合一、内外一致。要使学生的德育思想与德育行为相统一,必须通过不断的理论总结和深入的实践探索,在“以德立校、以德治校、以德育人”方针的指引下,学校管理者要坚守原则、思行并重,教书育人者要言传身教、春风化雨,受教育者要知行合一、静心成长。
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育的敏感期,也是学生人生成长的关键期,优良的德育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也能让学生在人生道路上获得高效的成长方式。实际上,德育就是将呈现在外的道德要求及品行规范内化为学生的内在要求,再转化成实际生活中的道德行为。将外在道德要求转化为学生内在道德要求的过程是一个知行合一的过程,学校德育教育应当是将科学的道德要求和品行规范转化为学生实实在在的内在品德。其基本的方法和路径有言传、身教、体验、榜样、激励、惩戒等,并对诸方法进行多向互动、反馈协调、全面把握与持续推进。所有的方法和路径需要基于校本生情,需要解决现实问题,需要遵循育人规律,需要合乎时代创新,这就需要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进行不断深入的探索,要在学校德育教育的目标、策略、途径、着力点、系列活动、特色创建等方面加以深入的研究和系统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