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自四成”守本真,“四进四亮”铸年华——学校德育工作的反思与提升

“四自四成”守本真,“四进四亮”铸年华——学校德育工作反思与提升

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相继颁布《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及《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这些国家大政方针,对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为贯彻落实新时代要求,优化学校德育环境,彰显学校德育功能,提升学校德育实效,现对学校德育工作进行反思,并提出改进和提升意见。

(一)现状分析

1.亮点及特色

学校在近几年的德育工作中,狠抓学生行为规范教育,学校被评为杨浦区中小学行为规范标兵校;着力校本德育课程建设,上海市德育研究课题“以‘四自教育’德育校本课程为载体培育阳光少年的实践探究”顺利结题;不断创新德育活动,杨浦区德育实践项目“走进大学亮追求”被评为区二等奖;拓宽德育实施途径,先后在定海路街道东西白林寺居委会、白洋淀居委会设立二十五中学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点,德育实践成果丰硕。系列德育教育和德育活动的开展,有力地促进了学校良好校风的形成,学校校风正、学风浓,特色鲜明,办学水平稳步提升。

2.主要不足

学校德育课程校本化、特色化建设还未形成体系,需系统规划、优化整合;一部分教师的育人观念和方法比较陈旧,表现为重知识传授轻实践养成,整体教师队伍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需进一步提高;德育评价方法途径较为单一,对德育工作的过程性评价设计不足;目前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更适合学校实情、更具科学性、有效性的德育管理模式。

(二)目标与措施

为了使学校发展紧跟国家新时代发展的步伐,结合学校德育工作实际,分析存在问题,研究各种解决办法,创新实施路径,不断总结与提炼学校在德育管理、德育课程和德育活动中的方法与经验,使学校的德育工作迈上新台阶。现对学校的德育工作进行如下思考、改进和提升。

1.工作改进的立场观点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德育一直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所以学校始终坚持把德育工作贯穿学校教育工作的全过程。一直以来,学校秉承“阳光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成人、成长、成才、成功”的育人目标,走“自理、自律、自强、自信”的育德之路,努力夯实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础。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牢固确立“大德育”观念和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思想,坚持“德育必做,德育实做”,细化德育管理,发扬“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优良传统,抓好德育基础常规;基于学校“阳光发展”理念,凝聚全员、全程、全面的育人共识,着力学校德育课程的校本化、特色化建设,为师生的成长奠基。

2.工作改进的主要思路

进一步明确道德教育在学校德育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遵循学校实际和初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切实转变观念,积极贯彻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精神,在明确新课程德育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建设与新时代相适应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学校德育工作新模式,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进一步巩固学校行规教育成果,以“四自教育”为载体,分年级分层次抓实学生的行规教育,让学生用优良的行为习惯来呈现道德内化的成效,让“规范、向上、阳光”成为二十五中学子的形象标识。

进一步清晰德育工作总思路,实现德育管理工作的“三化”,即强化德育活动,细化德育过程,深化德育思想。

同时,学校要严格按照德育常规管理规范和要求来开展工作。在当前新时代教育大背景下,学校德育和常规管理工作已经开始从原始自发型,向科学规范型延伸,我们必须学会以整体的眼光来看待德育和常规管理工作。苏霍姆林斯基早就告诫我们: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教育行政的领导。

3.工作改进的主要措施

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挑战,如果不加以分析和解决就会严重制约今后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也会影响德育工作的长期成效。学校德育的实质是针对未成年人所进行的思想道德建设,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学校作为培养人的主要场所,负有培养一代又一代道德高尚的合格人才和净化社会、推动社会道德建设进步的崇高使命。所以,我们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最重要的位置,应对工作中出现的挑战,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学校德育课程校本化、特色化建设。

一是设计并实施“四自四成”德育教育课程。“四自四成”课程是指以“自理、自律、自强、自信、成人、成长、成才、成功”为主要内容的行为规范教育,并融合与渗透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生涯指导教育。强化和深化“自理成人、自律成长、自强成才、自信成功”的理念,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造就一批遵规自理、明德自律、笃学自强、敦行自信的阳光学生。

我们将“四自四成”教育课程化,开展师生“四自”格言征集、“四自”之星、阳光少年、阳光中队的评选,汇编阳光故事集、撰写与分析“四自四成”案例集、汇编“四自教育”实施手册、制订“四自教育”校本课程评价方案和课程实施保障方案、非典型学生行为矫正案例集、学科德育案例规划与评价,拍摄微视频“阳光少年的一天”、编写“四进四亮”德育活动课程中“四自教育”案例、汇编、分析“四自教育”主题活动及各类展示活动材料等。将“四自教育”课程中所蕴含的自理技能、自律素养、自强精神和自信气度渗透进师生学习、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形成以“阳光”为标识的校园文化,构建学校新型的德育管理和育人模式,培育一批又一批高素质的阳光学生。

二是设计并实施“四进四亮”德育活动课程。“四进四亮”课程即“走进大学亮追求、走进企业亮技能、走进场馆亮情怀、走进社区亮责任”,带领学生走进大学、走进企业、走进场馆、走进社区,丰富学校的德育课程,提高学生的生活技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

(2)提升所有教师的育德意识和本领。学科教学,是学生在学校最主要的接受教育的过程,也是学校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主阵地。学生与学科教师接触最多,提升所有教师,尤其是承担学科教学任务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能力,是提高德育课程实效性的重要和主要举措。学校所有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能力提升了,学校德育工作就有了根本的保证。

(3)优化德育评价机制,丰富德育评价方法和途径。我们认识到,德育教育评价应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在知行统一中评价学生的德育品质。缺少德育实践环节的评价是不完整的,我们将德育知识评价与德育行为评价相互统一,互为印证。我们又认识到,初中生有很强的可塑性,学生的德育品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如果一味地按照传统的终结性评价的静态结果对待不断发展变化的学生,其评价的目的肯定达不到,甚至以偏概全,影响了学生的发展,因此我们既关注评价结果,又重视评价过程。我们还认识到,对学生德育评价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学生德育的自我丰富与自我发展,因此,评价机制必须凸显出它的激励性。比如,在班级中有“集阳光七色卡”激励方案,鼓励学生人人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类校园活动,展示自己的精彩;设立“四自之星”竞赛表,粘贴在班级的墙面上,对学生中任何有积极意义的行为表现或行为表现有较为明显进步的,都可以记上一颗红星,这样学生的积极行为可以随时得到认可和肯定性的评价。我们不断地丰富评价的方法和途径,轻目标型评价,重激励性评价。

(三)价值思考

在基于“阳光发展”理念的学校德育工作反思和改进的今天,我们十分重视德育的内生性和稳定性。德育的核心理念是人文关怀,是心与心的交流;是在日常生活中、平凡小事中去感受道德规范;是谆谆教诲,循循善诱;是日积月累,滴水穿石。我们探究发现,一味地通过检查、评比、扣分代替不了学生自己的领悟、反思、践行。

通过“四自四成”校本德育课程的实践与探究,学生在自理自律表现、自强自信品质、思想道德修养、创新实践能力等方面获得了发展与提高;教师在“阳光育人”的课程载体与实施途径上形成共识。通过“四进四亮”德育活动课程的实践与探究,学生的社会责任得到增强,兴趣爱好得到拓宽,生活技能得到提升,人文情怀得到滋养,理想追求得到丰满。教师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的全面提升,使“四自四成”“四进四亮”德育课程校本化、特色化建设有了根本的保障。德育评价机制的优化、评价方法与途径的多样与开放、过程性评价的重视,使学校德育工作不断地朝着基础性、适切性、时代性、发展性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