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一)思想素质目标

要坚定贯彻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三观”,在生活中不断锻炼自己,尝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式方法进行思考和判断;培养集体至上的“三观”,批判“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明确个人利益要奉献于国家利益的思想,对建设富强祖国充满信心和力量,为祖国燃烧才是青春最好的正途。

(二)道德素质目标

以集体利益为最高荣誉,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坚信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吃苦耐劳、勤俭节约,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做到艰苦朴素,享乐在后;遵守法律,热爱国家,懂礼貌,讲诚信,团结和睦;积极进取,思想要具有正能量,用乐观豁达的心态面对生活,对于事业和学习要充满干劲,秉持着严肃认真的态度,能听取各方的意见和建议,吸取批评中的精华,努力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

(三)政治素质目标

对于我国的国史和国情要了然于胸,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之处要加以发扬和继承,不忘初心,坚持共产党领导,继承先辈的革命斗争精神和传统,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和团结,将祖国的利益和荣誉放在心中首位。具有献身祖国、报效人民的思想觉悟,坚定拥护党的领导和国家的政策方针,做忠诚的爱国主义者。

(四)法纪素质目标

要致力于弘扬全民民主法治的风气,自发学习我国宪法,能够做到正确行使公民权利,维护公民利益,履行公民义务。要从根本上培养高校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教导学生做到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能够运用法律武器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培养学生的勇气和承担挫折的能力,在内遵守校规校纪,在外遵守社会公德和法律法规,自觉主动帮助维护学校和社会的正常公共秩序,深刻领悟法治社会的建成需要每个人来努力,要让法治变为信仰融入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去,才能让思想转化为实际行动,让法纪素质教育贯穿始终。

(五)心理素质目标

心理素质是一个人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的体现,是衡量每个人在情感、意志、性格、行为等方面的综合标准体系。要培养高校大学生形成坚强、自爱的性格,增强他们的抗打击和受压能力,使其具有比较好的自我调节能力,这将有利于高校大学生未来的事业和家庭等,保证他们在遇到挫折时可以不丧失勇气和信心,不断努力去改善困境,拥有良好的心态,从而拥有良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