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全媒体载体对思政教育的微观作用
(一)正面作用
思政教育通常以课堂教学为主,而在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技术的交流方式更加灵活,可以为教学活动提供更多的空间。手机媒体、网络媒体都具有灵活、快捷的特点,对教学模式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全媒体载体作为一种新颖的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载体工具,能够更加便捷地发布有效信息,并且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通过文字、音频、视频等更多的方式反馈给教育者,起到巩固教育成效的作用。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使学生更有效地获取教学信息,同时也促进了施教者和受教者的实时互动。通过手机、网络等媒体,大学生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等条件约束,能够任意获取所需信息和知识,这样就大大提高了思政教育的质量。
通过全媒体,思政教育工作者能够有效地获取学生信息,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做好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首先要做的就是要熟悉和了解大学生,真正到学生中去。大学生具有其独有的特征,独立意识和批判精神已开始逐渐形成,不单单是完全被动的受教者,同时也是拥有独立思想的自我教育者。只有了解了当代大学生思想的发展过程,才能实事求是地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新媒体的兴起和发展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创造了条件,很多大学生在遇到困难和困惑的时候,经常通过新媒体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希望得到关心和呵护。思政教育工作者依靠新媒体能有效地获取大学生思想上存在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教育。新媒体创造了一个独立的空间,所有人都可以隐藏自己的信息,避免面对面交流的尴尬,可以畅所欲言,进行真诚的交流与互动。同时思政教育管理者可以通过新媒体渠道对大学生的言论进行管理,或利用网络聊天等方式将学生需要的教育内容在短时间内传递给他们,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困惑。因此,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新媒体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教育,从而提高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新媒体让大学生的知识体系不断完善,知识面不断扩展。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学生接受的知识一般是有限的,知识结构也是封闭式的、效用相对比较低的。而在网络技术和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可以借助网络认识大千世界,接受不同的思想文化的熏陶,更好地去弥补专业知识的不足,通过不断开阔视野,来提高自己的修养与能力。微博、微信等新型的媒体形式拓宽了大学生了解时事和新闻的渠道,使其能够随时随地了解世界各地发生的事情,了解相关专业领域最前沿的知识,从而拓展自己的知识范围,并通过实时的交流和互动形成自己独特的看法,培养创新和自主能力。新媒体使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形式不断丰富,有利于开展更有针对性的教育,使教师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大大提高了思政工作的实施效率。新媒体也将大学生的教育平台拓宽,使教学形式更加多样、教学内容涵盖面更为广泛。
(二)负面作用
新媒体具有虚拟化和超形象化的特点,大学生会用看、听的方式来感知世界,而放弃了追问事物的本质。而新媒体中的信息是非常丰富的,各种社会思潮夹杂中间,其实也包括很多错误的、不良的社会思潮,这些思潮为大学生所接受,很容易对他们的价值观产生消极的影响。这些思潮在虚拟空间传播,往往会产生虚拟效果大于实际效果的影响。而且,新媒体的虚拟性容易造成大学生的人格障碍和心理偏差。如,微博、微信等都是以匿名的方式进行交流和互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使其能畅所欲言,抒发自己的看法,形成自己的观点。但大学生心智还不够成熟,价值观正处于形成阶段,在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角色转换中易迷失方向,或者沉迷于虚拟世界而造成现实世界的人际关系疏远。久而久之,则易产生心理疾病或认知偏差而造成严重的后果。此外,网络信息的丰富多彩和网络空间的虚幻美好等对大学生有较大的诱惑,一些学生甚至沉迷其中,网瘾症、网络依赖症、短信依赖症等新媒体症状成为突出问题。这些都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增加了工作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