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工作理念和方式的变化
全媒体传播环境下,新媒体的广泛使用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体带来了工作理念和方式的变化,这种变化既有身处全媒体传播环境,从工作方式等方面客观上带来的改变,也有因为思想教育客体的信息偏好以及思想行为变化而产生相应的应对所带来的被动改变。因此,也就产生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体对于全媒体环境的适应和不适应的状况。能够适应,则主客体间容易出现良性互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和高效性,不能适应则会阻滞甚至出现恶性互动,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处于困顿状态。
新媒体作为大学生学习、工作、娱乐和人际交往的工具,不仅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而且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认为,目前大学生喜欢在网络中实现自我,利用网络进行沟通,而不情愿与老师进行面对面交流,但这种网络交流方式未必是最有效的。网络生活其实是现实生活的延伸,网络上的言行会反映到现实生活中去,网络本身是中性的,但附着其上的内容都带有人的属性,具有人间万象,有善恶、美丑之别。大学生沉迷于网络,缺乏对于网络实践活动进行认识和评价时所应该持有的基本观念和标准,容易受到一些负面或虚假内容或信息的误导。同时,西方的一些敌对势力凭借其先进的信息技术优势构建意识形态霸权,冲击大学生正确理想信念的培养。身处网络环境的大学生,由于价值观未完全定型,判断价值标准模糊,难免会出现价值观念异化现象。思想决定行为,大学生缺乏对于信息进行正确辨识的能力的问题,不容忽视。网络价值观的缺失和偏颇势必造成人们对网络技术的滥用和误用,沉迷于网络,对人的学习、生活、身体等各方面都会产生危害。新媒体不仅是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角度而言,新媒体还是一种蕴含着以人为本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的载体。因此,应充分发挥新媒体传播媒介的作用,寓教于乐,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形式丰富多彩。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必须重视、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并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必须发挥新媒体所具有的跨越时空信息传播的即时性、交互性和便捷性的优势。当然,全媒体传播环境下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育主体的媒介素养显得非常重要,不仅要具备较强的宣传手段,同时还需要具备足够的网络运用能力。比如,立足于现实实践,利用E-mail、BBS以及微博等与学生进行更为深入系统的网络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行为方式探讨,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看待和分析问题;运用QQ、微信即时回复和解答学生学习的疑问,开展谈心活动,以平等对话的姿态赢得大学生的信任和认同;以多媒体技术为支撑,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建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互动式、启发式、讨论式和任务驱动式的新教学形式,满足现代大学生信息化学习兴趣和信息方法的需要,启发和调动大学生的参与意识,在充分占有信息资料、深入理性思考的基础上行使自由表达权。大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已经意识到全媒体环境下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要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征、新规律,还需要懂新媒体技术、操作技巧,在日常的工作中能够主动策划利用新媒体平台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地引导,适时捕捉新媒体平台上大学生思想政治动态,发现问题及时予以有效引导。
此外,针对全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特点,教师不但要考虑如何提升和完善自身的理论水平和知识结构,传统的“给学生一碗水,你要有一桶水”遭遇学生需求更高的挑战,教师仅有“一桶水”已经不能满足当下学生的需要了,教师不但要有“一桶水”,而且更要有“一池水”,甚至更要有带领学生去寻找“水源”的能力。教师还要考虑学生的接受方式,如何把那“一碗水”倒给学生,乃至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把“水”喝进去,这些都需要教师进一步的创新。在关于“思政类课程授课方式”问卷调査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最喜欢的授课方式有:“深入浅出,讲故事、摆道理”“参与式、体验式等课堂互动”。关于“新媒体进课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认为学生最感兴趣的方面是:“平等互动的师生交流模式”“种类丰富的课程参与形式”和“新颖有趣的教师授课方式”。有关“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这个多选题的答案表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其内涵的理解包括:“在充分研究、了解学生需求的基础上设计课程内容与授课方式”“正面深入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而不是讲高大上的空洞理论”“满足学生成长的共性与长远发展需求,而非一味迎合学生个性需要”,以及“师生相互尊重,多利用新媒体工具进行平等交流”。在全媒体环境下,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注意主体对客体加强接受信息的引导,利用正确的宣传舆论导向进行教育。要善于通俗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联系实际分析和解释讲话的精神实质,并借助媒介作用,采用多种形式优化教育,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并使教育得到深化。“理性魅力”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非权力影响力的核心和必备的“内功”。每一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重视新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在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自身素质,以高超的“理性魅力”使客体信服,从而受客体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