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上体呈现泛化趋势
传播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客观的,它的影响力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大众传媒的传播形式和技术手段的发达程度;二是社会对信息的需求和依赖程度。在互联网技术、移动终端与社交媒体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丰富的信息内容进一步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便捷的信息传递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随着信息化高速公路的建立和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使用,人们能在瞬间实现全球范围内的对接和交流。信息网络是一个巨大的信息资源库,其对于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不可小觑。而且,更为突出的是,全媒体环境下信息网络的强势作用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队伍单一明确的状况,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呈现泛化趋势。
在信息网络中,教育主体和客体是完全平等的。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都不再是单纯的、完全的主体身份或者客体身份,而是互为主体的交往者和互动者。各种各样的人都可以借助网络媒体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大学生的知识获取渠道大大拓展,传播知识的精英也不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诸如,公众订阅号等平台使大学生随时都能了解来自最前沿的学术动态.接受最新的学术理论。不但如此,信息传播过程中,各种信息来源本身变得不重要,信息本身可以独立体现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而发挥作用,甚至于机器这些物质载体本身。例如,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客体若有一台电脑或一部手机,就能发现或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各种信息,在其从朋友等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可以说电脑或手机本身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在履行教育主体的作用。因此,全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传统的教育主体资格有所变化:一方面,他们自身获得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以及信息传播者的三重身份;另一方面,面对各种媒介终端和信息独立地发挥作用,他们不再是唯一的思想权威。而且,随着大学生基于网络的活动形式越来越丰富,活动比重也越来越大,许多不同种类的主体开始通过网络来展现,尤其在信息获取和社会交往等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逐渐泛化的趋势表现得更加明显。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手机媒体的发展进步,微信、微博和QQ以及其他各种客户端,开启了大学生学习生活新模式。手机QQ、微信等各种丰富的应用,可随时随地、方便快捷地查询各类信息、进行各种交流。只要有手机,大学生大部分业余时间都会被新媒体占据,甚至部分同学过着与手机捆绑的生活,与手机须臾不离,即便是课堂上也是如此,似乎人的精神世界被网络世界所掌控。手机媒体作为继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四大传媒之后的“第五传媒”,已经成为当下人们沟通交流和获取信息的重要工具。手机便于携带、即时性强、资源丰富,一机在手,任意时间、地点即可获取信息和传播信息。每个人都是媒体,每个人既是信息的消费者,又是信息的制造者、传播者,任意人之间的信息交流都成为可能。基于手机媒体平台,大学生频繁使用微博、微信等,以兴趣、爱好、学习、地域等多种方式聚集在一起,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这些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能够承载和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或信息,从而在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发生相互作用。对于微媒介的使用已经逐渐内化为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各种方式的传播信息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些媒介载体在此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履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能,其强大的影响力使其超越了其作为载体的作用,并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一定程度上扮演了主体的角色。例如,大学生在朋友圈或微信群里看到一条链接或一条信息,在点开阅读的过程中,往往会被其内容所吸引。相较而言,这个链接或信息从哪里来变得不重要。当然,来源也很难持续考证,甚至也不可考。如此一来,在媒体信息的自传播系统中,似乎正是应了“只管吃了鸡蛋而无须去管是哪只鸡下的蛋”这句话。然而,也正是这种对于信息来源地不关注以及客观上的难以考证,使得新媒体传播环境容易滋生不利于主流价值观念或意识形态传播的因素,总有通过各种途径传播出来的杂音、噪声在发生作用,并且,其很容易被利用,很可能被变相地采取各种包装形式吸引大学生的眼球,迅速传播不良或错误信息,并在大学生获取信息不充分或者不具备足够的甄别能力的情况下对大学生的理解、判断和选择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全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形式也更加多样化和具有时代性,网络信息乃至手机或电脑这些物质载体能够相对独立地充当或扮演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角色,其背后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面对越来越大的信息空间以及主体泛化产生的多元思想和文化,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的往往是将复杂社会简单过滤或一定程度上美化后的东西,而高校学生在网络中更容易接触到那些更原汁原味、更贴近生活的内容,加上大学生本身心智并不成熟,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又特别强,因此那些网上的内容是他们更易于认可和相信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他们接受不良信息的概率。对实施思想教育的工作者来说,如果无政治敏感,缺少对网络传播思想的认识,缺乏必要的网络操控能力,那么在应对网络资源自由的信息环境和泛化主体多元化的舆论环境时,就无法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无法引导大学生正确辨别和利用网络信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丧失“把关人”地位的同时,也会不可避免地削弱自身的调控力和引导力。其二,由于对于大众传媒的过于依赖,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被降低了。大众传媒因其受众广泛而高度市场化,传播迎合大众通俗、感性、娱乐口味的信息。这些浅显易懂的信息缓解了现实生活中的竞争和压力,但使人容易拒绝思考,拒绝对人生意义的探索而只注重和追求当下快乐。久而久之,个体的价值追求就会有所偏离,看重感官享受,喜欢形象、直观、浅层次的东西,将深刻的人生价值、理想信念等抛在脑后,片面追逐轻松舒适的生活方式等。这种情况不但在受教育者身上存在,在教育者身上也一定程度地存在。教育者主观能动性的降低,直接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实现。现实生活中肤浅的、平庸的生活模式,诱导一些大学生丧失对现实的责任感和道义感,丧失对崇高理想的追求和对理想人格的塑造,使那些关系人生价值、民族命运的严肃话题被大众娱乐代替。对于大众传媒的过于倚重,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下降,受教育者的崇高理想、人生信念、价值追求、精神信仰等主流意识被淡化、质疑,甚至被遗忘,从而使主流意识所倡导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权威性受到挑战。
面对网络环境下客体对主体的诉求和主体泛化的趋势,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并未及时转变角色和强制性灌输的教育方法,使充满了功利性和目的性的行政式活语在网络语言的烘托下显得僵硬且蛮横,逐渐走向了网络泛化主体的“反面”。网络中的泛化教育主体不会将信息通过强制性灌输的方式来让大学生掌握,而是通过引导、讨论以及自主学习的方式来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同样,大学生也不希望教育工作者通过传统的灌输式方法将知识传授给他们。然而,网络上所谓的“教育主体”派系众多,其传播的内容良莠不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交给网络或者被网络所占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跟上时代的发展要求,掌握媒体发展的新技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式方法,牢牢守住阵地,持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为主要方针,积极灌输依旧是帮助大学生掌握党的理论、方针、政策的一条重要途径,关键在于方式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甄别泛化的教育主体,利用网络的作用将要传授给大学生的知识变成他们渴望学习的内容。将网络主体与传统主体有选择性地结合,并充分发挥网络信息传播的便捷性,不仅展现师生之间的互动情况,还要形成互动局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淡化”教育者角色,主动吸收网络主体平等性和交互性的优点,充分利用当前的网络聊天工具积极与大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利用QQ、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关心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了解其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状况,做大学生生活上的帮手、学业上的咨询者和思想上的引导形成正确的价值体系以及思想观念。
在全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对教育主体多样化以及话语权上出现的新变化,应当积极提高自身素质,对思想观念不断进行调适和更新,改变自我教育方式,改变以往传统教育话语权居高临下的教育模式,开创踊跃争夺话语权的新局面,使之与社会变革的节奏合拍,与大学生的现实需要适应,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创新的步伐协调,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和工作方法,较快地实现网络与现实接轨,才能进一步夺得思想教育的主动权。一方面,要多关注网络,及时采集并汇总信息,以便掌握大学生所关注的事件信息,并根据大学生舆情做出精准判断;同时,利用自身较强的思维和理解能力来引导大学生获得比较具体而有用的知识。另一方面,对于网络上比较片面的观点和不良的言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广大大学生答疑解惑,使其明白是非曲直,还可以利用网络开展广泛且具思维性、知识性的宣传活动,促进教师与大学生、大学生与大学生间的讨论,达成相对客观和正面的共识,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