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作为思政教育的平台
(一)全媒体带来高校思政教育载体创新的主体要素
全媒体条件下,高校思政教育的主体既包括传统意义上的教师主体,也逐渐将大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全媒体既带来了高校思政教育主体的新平台、新途径,又带来了其工作能力的新要求。在传统的思政教育载体形式下,主体对大学生的思政工作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课堂讨论、座谈会、主题班会、实践教学、个别谈话、个别活动创设、各种实物和口号性的宣传等方式进行的,大学生往往只是处于客体的、被动的地位,他们的参与积极性不够高,教育主体对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政治鉴别能力的判断往往不够全面和准确。传统载体的一对多形式,也很难关照到每个学生的个性化思想,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需求很难进行即时的反馈,因而难以达到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效果。
全媒体条件下,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网络互动平台、手机网络终端、微信微博交流平台、数字电视等平台进行思政资源的新整合,让大学生利用学习和交流的新载体,便捷快速而有效地获得信息、提供信息,也在潜移默化地渗透性教育中获得思政素质的提高;大学生可以在虚拟世界中敞开心扉,打破传统的教师与学生的主客体划分界限,突破面对面教育的一些“难言之隐”,不受拘束地表达情绪与心理状态,在教师和学生间可以轻松架起沟通信息和掌握动态的桥梁,便于促进积极教育、个性教育、自我教育的开展。但同时,这也带来了高校思政教育主体能力提升的需求,需要不断增强他们的全媒体素养、全媒体技术,让他们能够从新的方法途径上加强对话,不受阻碍地进行沟通和交流,使得教师能够具有先导性地设计一些新载体活动,加强潜移默化式的、常态化的教育能力的提升,使同学能够主动参与思政教育活动,参与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过程,发挥在载体活动设计、实施、反馈与调整等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全媒体既带来了高校思政教育主体的高效率、实效性,又带来了工作的无屏障化、无序化。全媒体不受时间、空间和气候等条件的限制,承载信息多,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方式方法多,可以实现瞬间的到达和即时的回应。全媒体为高校思政工作者进行大规模、快速化、主动性的正能量传播,高效率地传播正确的思想、政策和理论提供了有效的平台,而且还可以避免信息衰减和失真,避免信息传输过程中的阻塞和变形,快速实现与大学生的对话,促进了主体的平等性。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全媒体也带来了信息传播的无屏障化和无序化,教育主体很难构筑起过滤或阻止一些无效信息和负面信息的有效“屏障”,无法规范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海量信息,难以把握对信息的筛选,尤其大学生主体,他们涉世未深、思想不够成熟、经验不够丰富,对问题还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甚至有时候难以分辨真假黑白,容易盲从盲信,无法在“资讯轰炸”的情况下找到正确的方向、坚持正确的立场、做出正确的选择,甚至有些人进行了历史虚无主义的解读、非理性的判断,进而散播谣言、参与不良事件等。无屏障化和无序化是影响主体能力发挥的重要因素。
(二)全媒体带来高校思政教育载体创新的客体要素
全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生活方式的快餐化、便捷化、虚拟化和对现实生活的逃避化倾向的矛盾。全媒体带来了生活的便利,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轻松完成消费、活动的许多环节,生活的便捷度越来越高,他们越来越依赖手中的手机、各种各样的应用程序,依赖互联网或物联网的生活,甚至出现了许多虚拟化的生活社区,更有甚者变了“僵尸族”“低头族”。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当他们改变了手机和网络的工具理性之后,就变成了“异化”的对象,往往表现出对现实生活的无趣感、对现实生活实践的逃避感。
全媒体使大学生拓展了人际交往空间,却带来了潜在的人际交往障碍。全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获取知识的主动性与全媒体知识内容的碎片化的矛盾。传递知识、探索未知是高校的责任,也是大学生自己的责任,大学生在全媒体的推动下,可以轻松获得海量的知识信息,轻松完成学习的各个环节。全媒体提供的诸多搜索引擎几乎没有“不知道”这个结果,老师在课堂上的讲授,他们可以通过“搜索”轻松得到答案,这一方面拓宽了大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提高了获得知识的效率,加强了大学生获取知识的主动性;但另一方面来看,大学生也面对着海量信息和知识的无序化、碎片化、非体系化,甚至是片面化的影响,难以让自己通过系统学习的引导获取体系化的知识,特别是在大学生正处于思维和思想都不成熟的阶段,更容易片面理解、断章取义,甚至出现走极端的现象。
全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主体意识强化、网络民主觉醒和一定程度上的价值取向混乱、道德情操淡化的矛盾。一方面,大学生可以担任全媒体主体的角色,他们的民主意识正在逐渐觉醒。网络民主作为全媒体的产物,把大学生作为草根的声音以“滚动散发性”的方式逐渐散出,他们广泛参与一些社会事件的意见表达,增强了民主主体的意识,带来了民主参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大学生在“慎独”不足和自律性不够的情况下,又缺乏“他人在场”的监督,在道德、价值和法律观念尚未成熟的前提下,容易出现价值取向的混乱,有些大学生甚至出现道德情操低下的情况,出现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危机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