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思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要求

二、新时期高校思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要求

提高高校思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具有自身特征的高校思政教师队伍,是开展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迫切要求,是新形势下加强高校思政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所在。高校思政教师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策划者和执行者,他们的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思想道德水准等整体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素质培养。因此,作为高校思政教师必须具备政治、品德及能力三项核心素质,其中,政治素质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品德素质是有力保障,能力素质是基本平台。

(一)政治理论素质

政治理论素质是高校思政教师必备的首要素质,是高校思政教师的灵魂,也是高校思政教师的法宝和力量源泉。思政教育本身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其内在的规律和理论体系,并与其他理论相关联,因此,高校思政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政治理论素质,才能做好本职工作。

当前,经济发展虽然呈现一体化、全球化和信息化趋势,但意识形态领域的竞争,不仅没有消失反而更加激烈和隐蔽。西方发达国家由于资产阶级革命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阶段,没有文化侵略和经济压迫的双重威胁,科技领域的领先优势和民众民主意识的相对稳定使他们不存在被他国演变的可能。尽管如此,他们仍然十分重视对高校教师的政治素质要求,旨在通过教师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在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适合统治阶级需要的人才。而广大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技术和科学文化落后,在技术资本大举进攻面前,很容易被西方国家潜移默化地演变过去。因此,我国高校思政教师必须加强理论研究,深刻领悟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从而真正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思政教师必备的政治理论素养如下:

1.鲜明的政治立场

高校思政教师必须具有鲜明的政治态度、坚定的政治立场和较高的政治理论素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政策,自觉拥护党的领导。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要自觉地坚持社会主义政治方向,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做一名思想坚定、头脑清醒的社会主义的捍卫者和引路人。

2.坚定的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人们所追求和向往的目标,是政治立场和世界观的集中反映,也是人们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崇高的理想信念会激发人们的热情,振奋人们的精神,鼓舞人们的斗志,帮助人们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实现共产主义是我们党的最终目标,也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方向。新时期高校思政教师只有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立志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献身,才能把本职工作和历史发展趋势结合起来,才能产生自豪感和使命感,才能使学生真正“诚学之,笃信之,躬行之”,从而收到良好的思政教育效果。

3.牢固的法治观念

高校思政教师必须具有牢固的法治意识、坚定的法治观念、明了的法治行为。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高校思政教师的职责要求。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人治而非法治的思想,民众的法治观念比较淡薄,人治思想比较严重,几千年的人治习惯直到今天仍大有市场。但是,从人治走向法治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此,中国共产党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立为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目标之一。这样,社会主义法治教育也就成了高校思政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高校思政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自己首先要学法、知法、守法,以法治的眼光、法治的立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树立法治意识,接受法治教育。

(二)品德素质

品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德为师之本,师者需高德”。在大力实施“以德治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的新形势下,提高高校思政教师的师德水平,直接关系到高校思政教育的成效和大学生素质的提高,影响到高校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历史使命的完成。高校思政教师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作风,如热爱本职工作、乐于奉献、以身作则、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等,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的理解和相互信任,有利于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因此,高校思政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品德素质,具体包括:

1.崇高的思想品德

高校思政教师应该树立国家利益、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摆正个人利益、集体利益、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关系;应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能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够旗帜鲜明地抵制和反对唯心主义的思想和行为。有了这样的思想品德意识,才能更好地开展思政教育工作。

2.爱生敬业精神

爱生敬业精神集中表现为大公无私、先人后己、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在工作上表现为认真负责、踏实肯干、勤奋敬业、不畏艰难,在业务上表现为精益求精、刻苦学习、积极进取、勇于开拓。崇高的爱生敬业精神是高校思政教师的神经中枢,敬业爱生之德是做好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动力。为此,高校思政教师应牢固树立“为了一切学生”的理念,真心实意地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和心理辅导者,关心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了解其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做到对优秀生立足于促,对中等生立足于导,对后进生立足于帮,注重发掘每个学生身上的亮点,并善于扩大、创造机会让学生展示个性特长以帮助其树立成功的信心。同时,高校思政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应增强自身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荣誉感,把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任务奉为天职。

3.完美的人格形象

高校思政教师要以完美的人格力量影响大学生。教师的人格形象对学生是一种“不求而至,不为而成”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即是高校思政教师为人师的威望和人格的力量所具有的教育作用。我国历来把教师视为完美人格和优良道德的化身。“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一向是我国传统文化对教师完美人格的要求。

因此,高校思政教师必须努力打造完美的人格,以自身最佳的师德境界、师德规范和师德行为成为遵纪守法,践行师德的模范,为青年大学生作出表率。

(三)能力素质

高校思政教师应具有吸取新知识、新思想、新观念的学习能力,以及创新和驾驭现代科学技术的能力。具体包括: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高校思政教师必须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紧密结合起来,与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情况及学生的思想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使高校思政教师的思政教育工作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具有复杂性、多变性的特点,要有的放矢地开展思政教育就必须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深入实际,深入大学生之中,善于接触、观察、分析大学生和社会环境,及时归纳总结经验,得出正确结论,并使之上升为理论,用以指导新的思政教育工作。

2.创新能力

近年来,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非常强调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国际竞争的要求。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创造能力的竞争。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同时,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开发主要依赖于教育,更依赖于教师。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发展、创造新的事物。这就需要高校思政教师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此,新时期高校思政教师的思维方式需要进一步从封闭走向开放,从静态走向动态,从经验走向创新,从形而上学走向辩证思维,注重思维方式的广阔性和前瞻性。只有这样,才能做好思政教育工作,开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3.运用网络技术的能力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形成了独特的、以信息网络技术为基础的网络传媒。网络传媒所传递的信息好坏并存,这既给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了众多机遇,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增加了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的难度。全媒体时代要求高校思政教师具有较强的驾驭网络技术的能力,因为只有掌握了网络技术的主动权,才能牢牢地占领网络思政教育的阵地。

4.运用英语交流的能力

作为新时期高校思政教师,要想从网络上获得有价值的信息,或者利用网络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扩大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影响力,在网络中占领思政教育的制高点,就必须懂得英语。同时,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是在开放的国际国内环境中进行的,需要与世界各国进行交流与合作,以借鉴和吸收其他国家高等教育以及一切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因此,高校思政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英语运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