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传播环境形成的原因
(一)丰富多样的个性需求提供了动力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同时更加追求精神世界的满足,探索未知世界、了解未知领域是人类感官上的自然需求。在单一地传播媒体条件下,人类只能依靠视觉、听觉等单一感官获取外界信息,随着科技的发展和通信设备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信息全方位、多角度的传播形态的需求无疑为各媒体不断融合形成全媒体传播环境提供了空间和动力。人类社会从群居到以家庭为单位,再到个性的解放、受众的“碎片化”,表明受众的需求心理更加丰富、多元,并渴望获取更及时、更多角度、更多听觉和视觉满足的媒体体验,由此决定了媒介产品的多样性。在人类获取信息的过程中,限制信息传播活动的主要因素是时间和空间,因此,任何传播媒介的发展,首先是对时间或空间限制的突破。全媒体无疑实现了这样的突破。同时,全媒体将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各种媒体表现手段融合起来,这些功能真正的核心就是重新审视和满足用户的体验,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大众平台”的建设。传播面更广的是老媒体,但精准度高是新媒体的特点。动静结合、全时在线、深浅互补、即时传输、实时终端、交互联动的特点,在某种程度上会消解传统意义上出现的媒体的严肃性和专属感,但强化了传媒关于信息流通传达的本质功能。在此基础上,全媒体所展现的功能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元,更能满足不同个性需求的受众群体。
(二)传统媒体的锐意改革奠定了基础
任何一种媒介形式都因某一群体的特定关注而存在,当这种媒介形式提供信息的方式及信息的内容无法打动关注的群体时,这种媒介形式将退出历史舞台。同时,借助新技术的兴起,媒介形式也会主动引导群体转型以保证持久的关注。借助数字技术,新媒体在传播信息、知识上的优势让传统媒体在不同程度上望尘莫及,同时也给传统媒体带来将要失去群体关注的沉重压力。而传统媒体日积月累的品牌效应却是新媒体无法相比的优势,也就是说既成的群体特定关注程度不会很快消亡,并且传统媒体并没有因群体关注度优势而止步不前,因为社会发展到今天,只有差异化、特色化的内容才能真正掌控行业话语权和主导权,才能保障群体的持续关注。因此,传统媒体进军新媒体领域并进行锐意改革,它们在保留传统媒体资源的同时,融合新媒体手段重新转型,并引导受众共同转变关注方式,同时也把失去的受众重新集结。与此同时,新媒体华丽的外表下也需要填充更加丰富的信息,新鲜感过后的失落是新媒体失去关注的最大原因。在整个全媒体的推进过程中,传统媒体针对表现形式进行了补充以改进无法吸引群体关注的缺陷,融合新媒体形式提供了更多的资源整合、平台互动、后台保障等功能,提升了品牌的持久影响度和对受众的吸引程度。而新媒体则实现扬长避短、优势互补,把短期的新鲜感变成习惯性,不断整合信息内容和创新信息传播形式,这无疑使受众从信息的获取形式到信息的具体内容方面都得到了满足。因此可以说是传统媒体的转型推动了媒体间的融合并形成了全媒体传播环境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