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话语传播体系构建的途径
(一)建设主题网站
1.专业网站
思政教育专业网站是对思政教育相关问题进行学术研究与业务讨论的平台,主要面向思政教育宣传者、实践者、研究者与爱好者。中共中央党校主办的“理论网”、《求是》杂志主办的“求是理论网”、人民出版社主办的“中国理论网”、北京市委宣传部主办的“宣讲家”等一系列专业网站,都旗帜鲜明地扛起了马克思主义的大旗,以传播马克思主义为核心,以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着力点,为思政教育研究提供支持,也为思政教育实践解疑释惑,是思政教育话语传播的主要平台。如十八大以来,这些专业网站对“中国梦”“群众路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严三实”与“两学一做”专题、“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等都进行了全面阐释与深刻解读,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与党的最新理论从书斋搬到网络,为思政教育工作者、国内民众与国际社会准确解读与高度认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执政理念、决策部署、发展规划铺设了一条崭新的通道。
2.资讯网站
思政教育资讯网站是普及思政教育理论、传播思政教育信息、开展思政教育实践的新媒体平台,面向最广大的新媒体用户。思政教育资讯网站以新媒体技术为依托,以多种传播形式为介质,兼容文字、音频、视频与互动平台,与传统思政教育媒体相比,其最突出的优势在于信息更新的快捷性、传播形式的多样性、作用方式的潜移默化性。人民网、凤凰网、新华网、光明网等以资讯报道为主的网站,站在时代最前沿,体察社会热点,通过中立、专业的新闻视角,运用客观、准确的新闻话语,报道事实、还原真相,能够让公众全方位、多视角、全天候地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进程与建设实际。如在每年的两会期间,各种民生话题、各种代表提案、各种利益诉求、各种政策解读就会成为各大资讯网站竞相报道的焦点,网络新闻工作者运用通俗的语言与生动的形式,使公众更加直观具象地了解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建设怎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在潜移默化中完成思政教育话语的传递。
3.红色网站
思政教育红色网站,主要特指高校红色网站,是针对高校师生的思想状态、群体特征、知识结构、心理机制、关注热点、实际诉求、年龄层次而开展思政工作的网络平台,它由各高校师生共同创建并主要面向高校师生提供服务。高校红色网站整合了网络教育资源,契合了高校师生群体的网络消费习惯,搭建了高校师生交流的网络平台,延展了思政教育的时间,拓展了思政教育的空间。比较有代表性的红色网站主要有:北京大学的“红旗在线”、清华大学的“学生清华”、南京大学的“南大共青校”、同济大学的“同济方舟”、西安交通大学的“连心驿站”、南开大学的“觉悟网”、天津大学的“天外天”、南京师范大学的“阳光网”、兰州大学的“萃英先锋”、西北师范大学的“沟通无限”等。这些红色网站以不同的形式在网站上开办网络党校、网络团校、网络课堂,设立政治理论、时事政策、法律道德、党史党建、校史校情等学习专栏,传递正能量、弘扬主旋律,是思政教育话语传播的主要阵地。
随着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普及应用,高校思政教育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这对大学生思政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和任务。同时,在新媒体视野下,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一些固有载体和媒介也呈现出一定的滞后性,无法有效发挥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功能和作用,急需进一步挖掘和探索。从这个角度来看,在大学校园中有效地弘扬和传承红色文化,进一步赋予红色文化更多的时代性和教育性,不断激发和释放红色文化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引导、熏陶和影响作用,对提升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和科学性是非常有帮助的。
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实施不仅仅要依赖校内环境和载体,更要进一步拓宽思路和渠道,不断加强校外红色文化教育载体的建设和应用。一是与当地红色资源积极对接,如烈士陵园、遗址遗迹等,利用本地红色文化资源,建设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参观学习,接受红色文化教育。二要定期组织学生去重点红色文化基地学习考察,如参观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重走长征路等,让学生通过亲身感悟和体验,真正弄懂红色文化形成的历史背景和时代背景,进一步明确红色文化的内涵,真正让红色文化成为学生思想意识的重要引领。
(二)打造社区论坛
网络社区论坛又称“电子公告牌系统”(Bulletin Board System,BBS),是网络上的一种电子信息服务系统。它提供一块公共电子白板,每个用户都可以在上面书写,用以发布信息或发表看法。大部分BBS由教育机构、研究机构或商业机构管理。BBS兼容了文字、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表达手段,以其匿名性、开放性、包容性、互动性、平等性而使人们摆脱了现实话语场域的诸多束缚与顾忌,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与需要来选择不同的板块发言或回帖,进行信息的交流与思想的交锋。因此,社区论坛也成为掌握网络用户的思想动态、把握舆论走向、开展话语博弈、进行思想引领的重要话语场域。
1.主题社区论坛
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论坛成为网络辩论的主战场,使网络辩论之风愈演愈烈。在论坛里,人们克服了空间、时间的限制,遮蔽了年龄、身份、职业、学历、财富、外貌、健康状况、社会地位、婚姻状态等因素,就一切感兴趣的议题表达观点、阐明主张、交流看法。从鸡毛蒜皮到国家大事、从专治集权到自由民主、从不正之风到惩治腐败、从食品安全到教育制度、从环境污染到绿色生态、从社会现实到中国梦等,一切话题都可以成为论坛里的热门帖子。对思政教育话语主体进行话语赋权,使各种观点、各种主张在论坛上互相碰撞、互相激荡,不仅有利于了解话语个体的思想状态、掌握社会群体的舆论倾向,有利于话语主体间的情绪宣泄与疏导,还有利于意见领袖有针对性地进行舆论引导。如凤凰论坛作为首家在论坛区开设辩论空间的网站,除了日常网友们自行开帖辩论之外,还不定期地组织大型网络辩论会,精心设置辩论议题,然后意见领袖对辩论观点进行适度引导,成为传播社会正能量的典型。
2.高校社区论坛
高校社区论坛风靡各大高校,隶属于教育机构,已经成为高校师生交换信息、阐明观点、话语博弈、宣泄情绪、交友聊天、休闲娱乐的重要话语平台,深受广大高校师生的认可与依赖。比较著名的高校社区论坛有北京大学的“未名湖”、清华大学的“水木清华”、复旦大学的“日月光华”、武汉大学的“珞珈山水”、华中科技大学的“白云黄鹤”、上海交通大学的“饮水思源”、大连理工大学的“碧海青天”等。高校BBS的使用人群具有相对固定性与稳定性其教育水平与年龄层次相对统一,生活环境与学习环境相对一致,因此其关注焦点与话语主题往往分布在电脑应用、学术研究、教育教学、文学艺术、电子竞技、体育赛场、休闲旅游、校园公益、系统服务等区域。话题的同质性与观点的异质性为思政教育的开展奠定了可能性与必要性基础。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承担起意见领袖的职责,在掌握思政教育对象的群体心理特点与个体思想动态的前提下,以话语交锋或话语交流的形式,培养大学生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大学生公平、民主的意识,舒缓其心理压力、排解其负面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