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

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

(一)抵御了大众媒介负面影响的现实课题

大众媒介像一把“双刃剑”,它在发挥巨大作用的同时,给大学生成长带来的各种消极因素和负面影响也凸显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大众媒介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偏离和行为失范。

第二,大众媒介使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单一化,消极价值观念侵蚀精神家园。

第三,大众媒介对大学生的心理和社会交往产生冲击。

第四,大众媒介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通过应用替代物或符号,大众媒介把面对面的传统人际传播转变为人与媒体的交流,这种脱离主体而存在的交流模式导致人际关系和情感的冷漠,甚至造成情感和心理错位。这不仅影响了个体在继续社会化的过程中获得新的价值取向、心理倾向和行为方式,而且容易使个体形成孤独、焦虑、忧郁等不良心态。

大众媒介的非中心化和交互性增加了控制和管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难度。一方面,大众媒介为教育者和教育对象提供了平等享有信息资源的权利,这使他们在文化素质和观念上的差距逐渐缩小,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素质优势和权威性受到挑战。导致成人在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和权威性失灵。另一方面,大众媒介的多维传播渠道使教育对象具有不稳定性,这不仅使思想政治教育中“主体—客体”固定关系弱化,而且降低了反馈信息的真实性,使教育者不易准确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反馈和效果。

面对上述大众媒介给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清醒地意识到:这种情况已给学校、社区和家庭带来诸多隐忧。能否与大众传播媒介科学互动,关系到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养成、知识的习得,关系到他们身心两方面的健康发展,甚至关系到是否能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问题。

因此,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媒介判别能力,教导大学生健康使用和利用大众传媒,主动抵御大众传媒的不良影响,就成为教育工作者和传媒工作者必须共同面对和承担的重要任务。而当前首要的工作就是培养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对大学生开展必要的媒介素养教育。

(二)培养大学生的媒介信息真伪的判断能力

随着网络及媒体的不断发展,大众可以从多渠道接收到各种形式的媒介信息,然而这些信息无一例外都是经过媒体组织、记者及相关部门人为加工过的,其中夹杂着诸多主客观因素,大众只有具备对信息较强的判断能力,才能有效利用信息。

在市场经济的驱动下,媒体迎来了其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求得生存与发展,不乏出现以商业和功利为目的的媒体信息。尤其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各种媚俗、娱乐化的媒体信息比重越来越大,大学生这个仍处于成长转型关键时期的特殊群体,在海量的媒体信息面前无法作出正确判断,很容易被虚假信息迷惑,对其心理健康、价值观的形成造成负面影响。

高校通过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可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对媒介信息真伪的判断能力,从而快速从大量信息中筛选出对自身成长有利的信息,摒弃那些虚假、炒作信息。最终提高大学生的社会洞察力,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价值标准

由于缺乏媒介素养教育,大学生无法系统了解和学习国家关于知识产权、新闻出版、信息管理和出版等领域的法律法规,从而造成其在对信息价值标准的衡量和判断较为模糊。目前针对网络上出现的暴力、色情、虚假信息,大学生也无法明确正确的价值标准,对网络病毒、黑客不但没有作出合理判断,反而从技术上加以称赞。大学生肩负历史使命,是国家未来的希望,能否树立正确的价值标准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和命运。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产业迎来了来自政治、经济及社会各个方面带来的挑战,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标准刻不容缓。通过媒介素养教育使大学生了解媒介基础知识和媒介相关政策法规,使其认识到暴力、色情、虚假信息的非法性,并从自身做起,严厉打击、排斥此类信息。对于媒介素养教育来说,一方面可以使大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标准,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另一方面可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得大学生能积极运用媒介的信息创造健康、向上的社会效应。打击虚假信息的同时创作真实、健康、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的媒介信息,从根本上促进国家精神文明建设。

(四)控制网络成瘾症

近年来,大学生网络成瘾现象非常普及,控制网瘾也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问题之一。在人们快节奏的工作和学习过程中,网络以其特有的优势已经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网络媒介传播方式及途径不同于传统媒体,要想合理利用网络,必须了解和掌握网络媒介的基础知识,否则只能被动的接受网络信息,不能有效地管理和运用网络,导致盲目上网。很多大学生都有过度痴迷于网络的倾向,特别是部分大学生出现因沉迷于网络游戏而荒废学业,甚至违法犯罪的倾向。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大力发挥媒介素养教育的作用,通过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使大学生系统的学习和掌握媒介信息基础理论知识,了解其传播途径和技巧,养成理性上网的习惯,有效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和交流,最终改善大学生过度沉迷网络、网络成瘾的局面。

(五)提高了以媒介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近年来,随着大众媒体的不断发展,高校逐渐兴起了一种新的教育环境,综合运用声音、图文、色彩等多种感官方式,创造更为丰富、生动的信息。如现场采访,现场参与等。与此同时,在我国“数字校园”已经初见成效,据相关调查,我国有500所高校已经建立了校园网,并实现了良好运转,深受广大师生喜爱。

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的是,由于大学生对媒体信息的实际应用能力并不强,这为大学生利用媒体表明自身观点和看法设置了无形的阻碍,无法有效接受和利用媒体信息,影响了高校通过媒体传播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因此,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使大学生掌握媒介信息的传播方法和技巧,懂得利用媒体工具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能够灵活借助媒体实现自我发展,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实现高校通过各种媒介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