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环境对大学生思政教育主体的影响
(一)大学生思政教育主体的地位
1.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主体与主体性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而在哲学范畴意义上的主体,理应是“有目的、有意识地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那么,按照一般的通说,从人的实践性角度、主客体关系角度、狭义的角度,具体地、有条件地考察,大学思政教育的主体是指教育者,客体是教育的对象,即受教育者。而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又都各自有自己的主体性,只是二者的主体性含义不同:教师的主体性就是指教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其主导地位,以生为本,从学生实际出发,主动、创新性地组织和教育学生开展思政教育;大学生的主体性就是指学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学习、选择学习、自我思考、自我教育、自我探索和创新教育方法,自己吸收和消化德育知识,并自觉内化为自己的行为。
2.思政教育者的主体地位
根据一般的通说,思政教育者是指“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思政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施加教育影响的个体或群体”,也就是“思政教育活动的发动者、组织者和实施者”,是“思政教育的主体”。从这里可以看出,思政教育者是大学思政教育中的主体,且往往处于支配地位,并起着主导作用,承担着重要的教育与管理职责,发挥着重要的育人作用。在传统媒体环境下的教师处于绝对的支配“权威”地位,而大学生大多处于绝对被动的接受地位。显然,这悖逆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主体”的内涵以及马克思主义学者关于思政教育主体地位的内涵的科学诠释。
(二)大学生思政教育主体地位的变化
1.教育者主体地位变化成因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全媒体的不断发展,大学生思政教育者主体性的支配地位出现了弱化趋势,而客观性的特点明显增强,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全媒体的发展特点与全媒体技术提供的教育环境制约。全媒体提供的信息丰富、内容纷繁复杂、涉及的领域庞大、传播方式多样化、传播速度快捷、网络技术性强,这些都势必会导致大学思政教育工作者在短时间内很难适应新的教育载体或教育环境,很难全面了解和及时准确地回答大学生的问题,很难满足学生对相关知识的需求,也很难及时选择恰当的教育方式来解决问题,教育的效果难免大打折扣。
(2)大学生的主体性特点明显增强促使教育者主体地位减弱。一方面,大学生自觉接受教育的积极性不断增强。全媒体信息传播的无障碍与双向互动特点,有助于大学生在思政教育过程中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或自主地搜寻资料、分析思考、及时与老师进行交流互动与质疑,把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思政素质,并最终转化为自主行为。更重要的一点是,有助于师生间的人际关系的和谐、良性互动,即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在线交流、通过自己质疑与教师答疑的过程、通过反馈与分享或共享的方式,促使教师不断反思和完善教育内容与方法,从而实现思政教育方面的“教学相长”。另一方面,大学生接受教育的自主性逐渐增强。全媒体信息传播的内容丰富鲜活、方式灵活多样、速度即时快捷等特点,有助于大学生打破传统媒体下单向性的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和查阅教材与教辅资料的被动型封闭学习模式;有助于吸引大学生积极主动地搜索感兴趣的教育信息,自主思考和判断教育信息,自主选择和接纳思想教育的指导者或途径或内容信息,自主控制自己的生活与学习方式,自主养成和完善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
2.全媒体对传统思政教育主体“权威”的消减
全媒体在动摇大学生思政教育者主体的地位的同时,其传统的“教育权威”和“教师权威”也面临着严峻挑战。由于全媒体传播形态的多样性、传播信息内容的丰富性与开放性、媒体网络的虚拟性与隐匿性的特点以及大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和同学互动学习的增强,教师的教授不再是学生获取思政教育知识的唯一途径,灌输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手段,教材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媒介或来源,课堂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场所。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很难全面了解学生,教师在传统思政教育中的绝对主导地位、优势信息地位以及原有的威信等都在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