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视域下加强高校思政话语建设
(一)重塑思政课教师的权威
1.提升思政课教师的人格魅力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真正的教育者,根据他自己和别人的宝贵经验,他知道,通过你是什么样的人要比你知道什么,可以获得更大的成效。”不同于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自然科学,以意识形态传播为主的思政课的最大特点是说服性教育,教师的人格魅力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会因为喜欢、崇拜一个教师而喜欢他的课堂,进而认同他的观点。
教师的人格魅力首先来自其高尚的情感,这情感包括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热爱自己的职业,热爱学生,具有强烈的职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其次来自教师高尚的道德。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思政教师应加强道德修养,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成为道德楷模,然后才可能言传身教,成为有影响力的传播者。
2.重建教师的知识权威
现代社会由于受到互联网的冲击,教师传授知识的功能有一定程度的弱化。但在一个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的时代,面对海量的信息,人们对专家的依赖也越来越强烈。高校思政课教师大部分都有较高的学历,拥有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在传播中具有天然的优势地位。但同时也要看到,信息社会的特征之一是知识的更新换代越来越快,因此,思政课教师要维持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地位,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高校思政课知识体系的综合性特征要求思政教师在知识体系上既要专而精,又要广而博。“专而精”才能更好地驾驭教材,在讲解中做到深入浅出,以深刻的思想影响学生;“广而博”才能使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多彩,触类旁通,给学生带来知识和思想的盛宴。
(二)加强对传播对象的研究
网络化生存对大学生的思维和认知影响巨大,这些学生绝大部分开放、自信、独立,对话语权要求强烈。因此,思政课教师在设计信息内容及传播方式时,必须考虑到这些受众的信息接收习惯,才能达到好的传播效果。思政课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对于重要的理论,应提前了解学生的立场,然后根据多数学生的立场设计传播方式。研究表明,当传播的信息蕴含不同的解读时,只讲一面的信息对持赞成立场的人和文化水平低的人非常有效,而两面都说的信息则对原先持反对立场和文化水平高的人非常奏效。
(三)掌握传播规律,精心组织教学
1.赢得学生信任感
要获得学生的信任,思政教师除了依靠自己的人格魅力赢得学生的敬重外,还需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确保教学素材的真实性。思政教师需要熟读党史、国史、世界史,了解国际国内形势,把深刻的解读建立在客观、翔实的史料上。其次要发挥学生中意见领袖的作用。充分利用有威信的学生,让他们讲述对一些重要理论的认识,利用他们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增加理论的说服力。最后要充满理论自信。思政课教师只有对所传播的理论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才能带动学生真学、真信。
2.增加吸引力
首先,思政课教师应该研究、利用学生的兴趣点,在思政课中巧设议程,有效地引导学生关注某些事实和意见,使意识形态教育在妙趣横生的课堂活动中完成。其次,思政课教师要研究、学习学生的表达偏好,强化课堂互动,把逻辑性很强的理论语言转化为生动、活泼的教学语言,从而提升思政课堂的吸引力。
3.强化依赖感和提高服务性
当前大学生虽然深受工具理性的影响,但其对价值理性的需求、对人生终极意义的追问仍然是根植于人性中的精神需求。思政教师关注学生成长需求,及时对学生成长中遇到的困惑给予深入解读,以自己的真诚换得学生的真诚,用感情去教育感化他们,从而收获影响力,赢得话语权。
高校思政理论课兼具教育和传播双重功能。从传播学的视角看,要想提高传播效果,必须掌握并遵循传播学规律;从教育与传播的关系来看,只有实现了有效传播,高校思政理论课的育人功能才能充分发挥。因此,借鉴大众传播领域的成功经验,运用传播学规律,对于提升思政课的影响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四)搭建“中心辐射式”话语平台体系
网络平台作为高校网络思政教育话语传送的主要载体,是连接话语主客体的中介和桥梁。高校要加强互联网思政工作载体建设,加强学生互动社区、主题教育网站、专业学术网站和“两微一端”建设,运用大学生喜欢的表达方式开展思政教育。因此,高校打破信息圈层隔阂和解决信息渠道“失灵”问题的重点在于整合多媒体资源,搭建“中心辐射式”网络话语平台体系。具体而言,就是高校要聚合各种网络媒体形成一个层次鲜明的网络平台体系,其中,校园官方平台为核心点,各校级组织平台为中心层,各学生组织平台为中间层,个人“意见领袖”为主的多方大众平台为外围层。这样一个“中心辐射式”话语平台体系的运作应该始终秉持在“多元功能”中坚持“一条主线”的原则,即各网络平台既要推动自身“专业化”功能发展,又务必要将“思政教育”这条主线融入各自“专业所长”中。对于这样一个话语平台体系的日常管理,高校当然要保证组织的连贯性,却也要充分给予各个媒体相应的独立自主性,各层级网络平台之间相互联系、联动配合,实现中心话语与辅助话语的全覆盖、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的有机融合。这样一种“官方”媒体与“民间”媒体有机结合的话语平台体系,避免了广大青年学生面对纯“官方”媒体不敢发声的尴尬,能够使得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充分了解青年学生所思所想。同时,这样一种话语平台体系还能够消除传播不畅的问题,确保思政教育话语创新的成果能够及时传达,有效地覆盖每一位青年学生。
(五)建立“大思政”话语传播路径
要想真正达到高校网络思政教育话语创新的最终目的,不仅要强调“内容为王”和“言说有情”,而且还要注重“传播有力”。尽管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有着明确的受众,但是,若信息传播路径不畅,青年学生便无法接收相应的内容,更无法受其影响。社会的主流思想和话语只有被更多人听到,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引领功能。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应当同向同行以便形成协同效应。其实,不仅在内容上要强调协同效应,在传播路径上也同样如此,要将已有传播路径与新兴网络传播路径相结合,建立“大思政”话语传播路径。“大思政”话语传播路径的建立首先要求参与主体的多元性和全面性,不能将主体仅仅锁定在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者范围上。尽管网络的发展使得高校每个个体的交往范围存在“圈层化”的趋势,然而,同样存在的趋势是,网络的发展使得每个个体彼此相连,所有师生共处在一个整体的人际关系网群中。因此,高校应该广泛动员广大教师、党政干部、学生党员和骨干等力量积极参与到网络思政教育当中,使得他们所拥有的各种网络客户端都成为思政教育话语传播的重要节点。其次,“大思政”话语传播路径的建立还要求形成网上网下的有机互动。无论是在网络上开展思政教育,抑或是借助课堂等传统方式,最终目的都是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形成对现实问题的正确认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两者不能截然隔离。高校网络思政教育话语的创新成果同样应该被适时、恰当地运用到传统思政教育活动中,而网下思政教育话语创新的成果也应该被充分吸收、借鉴到网络中。高校思政教育话语创新的最新成果可以在网上网下广泛传播,实现信息传播满功率、无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