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对高校思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对高校思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形势下,高校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所处的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大环境方面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正在形成,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正处于崭新的发展阶段;从小环境方面看,高校各项改革正在稳步向前推进,德育教育全球化、学校管理自主化、知识传输信息化、办学体制市场化、相互竞争激烈化、教育对象复杂化正成为新时期高校的显著特点。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高校思政教师要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完成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勇敢应对各类挑战。

当前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致使高校思政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和新问题。

(一)经济全球化对高校思政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最集中体现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中。经济全球化对各国的意义在于使各个国家都尽可能在整个世界范围内,进行本国资源的最佳配置,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对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要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就必须参与经济全球化。这与其说是一种理智的行为,毋宁说是一种唯一的选择:如果不参与,必将走向末路。但是当今经济全球化是从资本主义的扩张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变革中日渐形成的。它一方面有可能使各国实现资源的更优配置;另一方面由于发达国家在各方面所处的优势以及霸权主义的作用,很容易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产生不公正、不公平、不合理的分配导致世界范围内经济两极分化现象的加剧。同时,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与政治格局变化之间有着紧密的互动关系。一些发达国家利用经济全球化的优势地位,企图进一步改变世界政治格局,把经济一体化看作“西方化”。这样,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在经济全球化的竞争中,面对世界政治格局的急剧变化,如何维护国家主权、国家利益、国家安危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当今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这些新变化,对人们思政素质的培养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所培养出的人,一方面要能够了解经济全球化的走势,能够适应和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运作;另一方面又要能够深刻理解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变化的性质及趋势,能够冷静应对这一变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不同的复杂局面。从人的素质角度看,既要有现代科技、运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素质,也要有维护国家主权、维护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的政治素质,以及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热爱社会主义的思想素质,这些不仅是高校思政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新内容,而且是必须加以解决的新课题。

(二)市场经济对思政教育工作的冲击使教师面临新挑战

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使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制度的确立必将带来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的多样化、收入分配方式的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的多样化等多方面的变化。同时,也必然带来社会上一些人观念上和行为上形形色色的不同表现,比如,社会上一些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相悖的言论时有出现,有的公开鼓吹“全盘西化”“多党制”“议会民主”“私有化”等,有的公然违法乱纪,做出危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事。这些错误观点和行为通过各种途径涌入学校,对教师和学生难免产生消极的影响,使部分教师和学生对一些基本理论产生模糊认识。拜金主义、功利主义思潮冲击着身居“象牙塔”内的高校思政教师,传统的重义轻利教育观念在一波波思潮的裹挟下渐渐退缩,代之以重利轻义。因此可以说,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发展时期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与政治、经济发展与思想道德升华、经济增长与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的关系,成为高校思政教师需要潜心研究和探讨的重大课题。

(三)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使高校思政教师的工作难度增加

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高校开始扩招以来,高校在校生人数迅速增加,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逐步向大众教育转变。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学生入学时的基本素质相对有所下降。原本在精英教育时代被排斥在大学校园外的学生,一些在中学里没有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学习目的性不强,甚至厌学的学生纷纷涌入大学校园;同时,学生中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他们的学习适应性、生活自理能力极差。这些无疑给高校思政教师的工作增加了难度,并对高校思政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特别是近几年高校在校生人数出现了较大数量的增加,给高校教学、管理、后勤等工作带来了更大的压力,提出了更多考验。为保证教学、生活的秩序,维护高校的稳定与发展,增强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建设一支政治素质好、工作扎实的高校思政教师队伍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