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导性呈现弱化倾向
由于全媒体背景下信息流通速度的快速性,存在海量的信息容量以及获取信息的便捷性的特点,导致在狭义的传统意义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之外,出现或存在着诸多的信息源,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或肯定、支持,或质疑、反对甚至阻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面对全媒体时代各种媒介终端的快速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不同声音的传播和影响,各种竞争和交锋不断增多,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导性作用呈现弱化倾向。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当中,由于知识的习得或信息的获取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或者经年累月地积累以及长久的阅历经验等,教育主体的获取在先或年长于被教育者,由此始终处于优势地位。然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逐渐淹没了教育主体的优势地位,部分教育主体不适应这种变化,甚至产生惧怕心理。教育客体不需要依赖教育主体,而是通过掌握网络技术就可以迅速直接地获取各种信息资源。而且,这些网络信息非常丰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大大超过教育主体的知识信息储备,不但如此,有很多知识信息是教育主体所不曾知晓或闻所未闻的,是其没有掌握的或不可能掌握的。网络的存在,无数倍地拓展了人们的知识信息面。面对过于浩瀚的知识信息海客体懂得的知识越多,未知部分也就越多,相应的问题也就越多,使得教育者难以应对,其信息优势迅速减弱。因而,部分教育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经常面临着尴尬的情况:教育主体讲授的一些内容或许教育客体早已知道,甚至了解得更为充分和深入;客体所关注或问询的一些内容,一些网络术语或是网络话题则是教育主体从未听过的;教育主体在讲授过程中若有差错或出现一些错误理解,作为客体的受教育者马上可以通过网络查证予以反驳,如此等等,使得教育主体陷于尴尬之境。对于媒体传播环境的不适应以及对于知识信息的驾驭能力相对变弱,部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变得不自信甚至产生了悲观情绪,这种不知不觉的心理上的变化,首先从主观上使得教育主体的主导性逐渐淡化。
同时,全媒体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中,随着信息的丰富,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的交流内容变得异常丰互动交流的过程中,教育主体如果遇到一些经验之外的问题.网络一样是教育主体求助的一个重要途径,其同样需要从网络中获取信息,从而成为网络教育的客体或者被教育者。网络功能的日益强大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和强化了教育客体对于各种媒体终端的倚重。随着全媒体时代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人们可以使用昵称、账号、匿名转发器等多重方法进行身份屏蔽,每个人都可以不用真实身份进入网络,这种匿名进入使得提供信息的网络主体颇具隐蔽性,每个人不仅是信息的接收者和消费者,还是信息的传播者和创造者。尽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同为网络学习的客体,但后者无论在成长环境和认知需求等方面,俨然是虚拟社区的主体力量和网络文化的生力军。从某些方面说,教育客体反过来成了教育主体的教师。这也就意味着,网络空间的施教者极有可能就是原本现实中的教育客体,角色的互换瞬间即可完成。作为教育客体的高校学生不再满足以往“你讲我听”单向输出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而是希望能够以平等的身份进行双向互动,网络空间交往主体的真实身份被符号取而代之,教育双方的角色不再明确,还可以互换,这就使得教育客体可以冲破现实生活中身份的限制,不再受到现实约束的虚拟性容易造成受教育者道德观念的弱化、道德行为的失范等问题。而且,随着主体意识不断增强,部分被教育者越来越活跃,不但从各方面去审视和质疑思想政治教育者教育内容的正确性。在网络上,随着高校学生所扮演的角色其自我意识也在不断增强,而且开始发表自己的想法,不仅彰显自我的个性和价值追求,还争夺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面对如此“严酷”的现实,教育主体需要调整对自身的定位,转变观念,认识到教育主体不再是高高在上具有知识经验优势的一方,而是与教育客体平等的完成教育活动的共同责任人。
此外,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信息管理上的地位明显削弱。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高校学生作为教育客体所获取信息的渠道比较有限,通常包括广播、电视等平台。这些平台具有一定的可控性,也即是说其在相当程度上有利于实现施教者单方的意愿,从事思想教育工作的施教者们依托对信息资源和渠道的控制来审定和调整信息的发布,从而形成自身的话语优势。然而,在全媒体环境下,媒介终端不断涌现,各种信息铺天盖地,面对繁多快捷的传播手段和路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已很难保证对一些不良信息进行屏级或去除,即便是采取一定的措施也有滞后性,一旦信息出现在网络上,马上就会有人关注并以不同的方式留存和传播,难以制止或者彻底消除。传统信息管理的优势一去不复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面临的信息传播环境日趋复杂,信息来源及传播的不可控,再加上传媒因信息技术进步和自身经济利益驱动产生的信息内爆效应和黄色、黑色信息污染,以及西方不良观念思潮等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受教育者的意识形态观念,甚至对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所要求的大学生应树立的价值观产生严重的负面效应。“90后”大学生适应网络时代的特点,接受信息特别快,而且意识都较为开放,可以相对自由地接收和传播任何观点与思想,其他良莠不齐的泛化主体所传播的思想则会畅通无阻地作用于高校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而且,信息来源海量纷繁,泥沙俱下,过量真假难辨的信息围绕和包裹着大学生。由于经验阅历少,大学生还未能形成稳定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能够慧眼独具,不能够科学甄别和正确判断选择,容易受到不良信息或负面信息的影响,偏听偏信,产生迷茫,不知所措,甚至进行错误地选择进而导致极其严重的一些影响和后果。
网络的交互性和开放性等特点,对髙校学生的交际体系以及知识结构产生影响。部分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保守固化,教育者依然主要是从国家社会需要的角度来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这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如果教育教学内容无视当下经济社会现实发生的深刻变革,缺乏网络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思想教育的衔接与转化,或者教育教学内容脱离受教育者客观地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脱离信息时代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要求,只是单纯强调传统政治理论的灌输与说教,无助于帮助大学生解决现实中生活、学习以及思想上的种种问题,不能够培养大学生分辨是非、理性选择的能力,作为个体的人的价值问题及人格独立性等问题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则容易使学生感到空洞乏味,进而产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排斥、反感的情绪;行为上则是尽可能地想尽办法逃避现实教育,借助新媒体去挖掘娱乐话题,自发地追求精神上的愉悦。这样一来,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就不可避免地趋于弱化。也就是说,当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受教育者)想要得到的内容主体(教育者)没有讲授或者不会教授,或主体的传授方式过于陈旧,不能够与现实社会的人和事结合起来,客体不喜欢听或者根本听不进去,尽管主体还在继续言语,但其受众已是“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状态,看似认真听讲,实则神游四海;看似专注思考,实则心思游离。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及话语一旦偏离了受教育者的需求,脱离了它理应契合的环境,主体和客体双方互动缺乏共识域,交流缺乏共同话语,客体很难理解、接受进而内化教育者的观点或思想,“言者谆谆,听者藐藐”,就必然会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无效或形成思想政治教育负向效应,陷入教育困境。而且,这种情况再加上社会上不良思潮对大学生观念的冲击和引导,加重了受教育者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反感,受教育者不但不再认可教育者对知识的传授内容和方式,甚至出现消极对抗的情绪,转而更加认可乃至推崇网络上的相关内容以及相对自由平等的知识学习的方式,这无疑使教育主体原先的优势话语权变成了教育教学中的劣势。
全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面临的环境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对的竞争不断增多以及话语权上出现新的变化,教育主体必须直面现实,不断地提高和充实自己,以维持自身在与教育客体交流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如果不能够正确认识当前所处的环境,转变观念并采取相应对策,势必会因为丧失自身信息优势包括信息管理而削弱自身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权威性,使原先独有的话语权受到更大的冲击。而且,当各种信息不同程度地对大学生产生影响时,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具备“把关”能力或者“把关”能力丧失,那么教育主体的话语权将无从谈起。
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还应当积极提升教育内容质量,改变自我教育方式,改变以往传统教育话语权居高临下的教育模式,开创踊跃争夺话语权的新局面,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