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思政教育主体面临的机遇
(一)思政教育资源的共享
全媒体时代各种信息传媒层出不穷,它的超大信息量使思政教育内容丰富而全面,具有更多的客观性和选择性。同时,全媒体的即时性克服了传统媒体信息传递时效性比较差的缺点,使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在第一时间内把信息资源通过专门的网站、网页、电子邮件等传递到网络空间,供学生浏览、学习大大提高了教育和工作的效率。
全媒体的不断发展使思政教育内容的形态从平面化走向立体化,由静态变为动态,从现实走向网络。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面对面的形式,也可以通过手机媒体、电脑网络媒体与大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大家都处在一个虚拟的世界中,彼此既“熟悉”又“陌生”,无论是发言者还是回复者,大家都是平等的,彼此可以建立联系并互相交流信息、传播信息,使大学生思政教育克服传统空洞乏味的缺点,朝着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方向发展。
全媒体也扩大了思政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使大学生通过全媒体获得广泛的社会信息的同时,也能接受思政教育信息,受到思政教育的影响,从而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极大增强思政教育的影响力和有效性。
(二)思政教育工作手段的创新
传统的思政教育过程主要是建立在课堂、书本上,教师充当教育者的角色,教育手段较多地采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更多地局限于“照本宣科”的讲授方式,教育主体与受教育客体之间只是一种传输与被动接受的模式,使得思政教育的空间变得狭窄。全媒体的出现改变了思政教育受限的尴尬局面,思政教育的理念和内容以全媒体为载体展现在受教育者面前,改变了传统思政教育受教育者只是被动地接受教育主体教育的单一模式,使得一个教育者对应多个受教育对象的新模式成为可能。
在全媒体时代,手机信息、博客、网络论坛等因其灵活、快捷等特点日益成为崭新的思政教育工作的载体和手段。对于大学生的思政教育,不必按传统方式在规定的时间到规定的场所进行,而是可以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和电脑互联网等途径来进行。较之传统的思政教育,全媒体作为思政教育的载体,使思政教育知识、价值传播手段更为灵活、丰富。网络全媒体运用多媒体方式,将声音、文字、图像、视频、数据等多种通信媒体集合为一体,给受教育者带来了全新的视觉和听觉感受,其所独有的感官刺激功能使得受教育者在愉快的氛围中认识和学习思政教育的内容,体味思政教育的理念。它改变了传统的、单一的听觉感受,使得受教育者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学习效果提升更加显著。同时网络全媒体的多种展现方式能够更好地激发受教育者的想象力和求知欲,调动了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从而使得思政教育理念能够更好地渗透到受教育者的内心,通过内化的方式实现受教育者思想质的转化和飞跃。
(三)思政教育工作方式的改进
思政教育信息传授应建立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互动基础上的思想观念与情感意识的交流过程中。但传统的思政教育采用较多的是单向灌输的方法,生硬地把社会要求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传授给受教育者,忽视了受教育者的需求和接受能力,使受教育者处于从属地位,抑制了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全媒体的交互性赋予了思政教育平等交流的权利,提供了互动交流的便利。这种平等互动交流的方式为大学生创设了接受思政教育更宽松、更自由、更愉快的学习交流环境,使大学生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或自己想要获取的信息,并且可以及时方便地参与信息的反馈与再创造,使自己教育自己成为常态和可能。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大学生可能接触不同的价值理念和价值形式,面临无法排解的困惑时,不必因不方便求教于人而独自纠结,可以通过论坛交流、辩论等多种方式展开积极主动的思想交流,在思想交流中实现自我意识的转变,从而形成更加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在多种思想的碰撞当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能够极大地增强思政教育的效果。
(四)思政教育可接受性的增强
在思政教育工作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信任程度是影响和制约教育效果和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在传统的思政教育关系中,教师总是处于“我讲你听、我打你通”的居高临下的地位,这就使大学生往往不愿意向教师讲真话,师生之间缺乏有效沟通与良性互动,导致大学生思政教育效率低下。
全媒体作为一种现代化的交流平台,打破了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之间的界限,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角色虚拟使交往者保持着相对平等的心态,平等地利用论坛、QQ等工具,自由地畅谈自己的思想、观点,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发表真实的建议和看法,赞成什么、反对什么,都可以在网络中表达,畅所欲言。因此,在思想感情传达上,交往者可以直抒胸臆,容易达到交往的较深层面。全媒体条件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交流也是如此。借助手机短信、博客、论坛等全媒体,能够减少大学生的思想顾虑和心理负担,使其敞开心扉说实话,自由发表意见、观点。因而也带来了双方在人格、权利和地位上平等的感觉,有利于形成一种融洽轻松的氛围,从而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增强师生双方的信任程度,使思政教育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