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全媒体载体对思政教育的宏观作用

三、高校全媒体载体对思政教育的宏观作用

(一)正面作用

全媒体环境下,新媒体蓬勃发展,信息不断更新、传播,使得思政教育内容更加丰富。大学生不但可以通过网站和手机端观看视频,及时获取重要新闻信息,而且可以在互联网上随时随地查阅想要查询和使用的文献、资料等,有利于大学生获取知识信息、完善知识结构。同时,不断涌出的各种不同的思想观念发生碰撞,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对同一问题进行多角度思考的能力,增强知识广度和深度。同时,全媒体环境下思政教育方式更为丰富,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的效率。教师利用各种媒体可以收集教育教学中使用的更为丰富的素材、案例,使得思政教育教学内容更充实,更能被学生接受和认可。此外,传统的思政教育工作主要是以讨论、课堂讲授、社会实践等面对面的方式为主,有明显的时空局限性。在新媒体广泛使用的情况下,与受众的交流和信息的反馈功能得以实现,思政教育工作不再受时空的限制,不但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教育内容传递给受众,而且可以与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互动与交流,在对学生加深了解的过程中,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影响和引导他们。

(二)负面作用

新媒体环境的诱惑性、隐蔽性、虚拟性和难以预见性,不但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和道德意识带来双重挑战,而且也会对旧有的思政教育工作模式形成冲击,在一定程度上对教育的实效性造成不利影响。新媒体容易使部分大学生习惯于以“看”和“听”的方式来对世界进行感知,而不去思考和追问其背后的本质和内涵。而新媒体中信息丰富而多元,充斥着各种社会思潮,其中不乏一些消极的、错误的思潮及违反社会公民道德的不良信息,这较容易被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所接受,易对他们的价值取向产生消极影响。虽然这些思潮是在虚拟环境中传播和发生的,但往往可能会起到“以虚带实”的不良影响。随着聚集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信息技术的快速提升,各种大学生自建组织在新媒体中开始不断涌现,已经成为广大大学生集中活动和聚集的平台。大学生处在价值观形成阶段,自制力也比较差,当被这些自建组织误导或受不良动机鼓动时,就容易形成错误的思想以及扭曲的人格,从而对社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危害,不利于思政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