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内容、环境等也正在发生变化,这一变化过程孕育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新机遇,同时也对开展好新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挑战。高校要紧紧把握新时代发展的脉搏,进一步明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学生,紧紧围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来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任务,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变革和创新。

(一)引领大学生把准航向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本质任务是举旗定向,帮助大学生解决好“为谁学”这个思想总开关问题。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经济社会转型、多种社会思潮混杂等诸多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坚定为党和人民培育人才的初心,引领大学生把准好人生航向。

第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政治属性,要求它对大学生的教育必须要与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高度一致,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不迷失方向。现在高校大多是“95后”青年学生,他们朝气蓬勃、好学上进、视野宽广、开放自信,同时,他们的价值观尚未形成和确立,情感心理还不够成熟。面对纷繁复杂、思想文化多元的国内外环境,如何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需要加以正确引导,其中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的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

恩格斯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理论,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是人们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的有力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不仅致力于科学“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积极“改变世界”。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解决各种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马克思主义成为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成为我们高校的鲜亮底色。在我国,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并彻底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它始终坚持“以民为本”,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始终把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始终不忘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始终坚持为人民群众服务,为百姓多办实事,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引下,中国公民将会感受到不断增加的幸福感,将越来越体会到自己在世界范围内与日俱增的地位和尊严。

我国社会主义大学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职责是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根本遵循,解决好真学真懂真信、为什么人和怎么用的问题,帮助青年学生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他们的一生成长成才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高校要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建设,下大决心培养一批立场坚定、功底扎实、经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学者,特别是要通过青年马克思主义工程,培养一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组织依托,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坚实的学科支撑、理论支撑和专业队伍支撑。实践证明,只有培养更多拥有高层次专业技术的忠诚而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实践者、传播者、维护者,才能保证我国大学的社会主义方向;只有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才能为青年学生一生成长成才奠定科学而又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

第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育人艺术,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充分利用各种方式改进教育观念,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以此不断强化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们能够真正做到自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勤学苦读。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也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要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不能只是机械地执行“规定动作”,更应发挥主观能动性设计配套“自选动作”,才能让理论与实践更紧密结合,也更能激发课堂教学的活力;同时,要坚持协同合作,需要其他课程的同向同行与同构共建,才能实现教育效果最大化。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面向全体学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养成科学思维习惯,促进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如果大学生在学生阶段没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没有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将来就难以担当重任。要继续实施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抓好教材体系建设,推出更多高水平教材,形成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立足国际学术前沿、门类齐全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在教材编写、推广、使用上要注重体制机制创新,调动学者、学校、出版机构等方面积极性,共同做好这项工作。

第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回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在新时代需要跃升和巩固的必然趋势,着重在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上狠下功夫。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就是要坚定文化自信。由此可见,文化自信是推进国家繁荣富强的强大内生动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培育和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主渠道,理应在新时代持续发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机地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切实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心和认同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指导大学生锚定坐标

1.要引导学生确立自身的主体地位

大学生的主体性指的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自觉认同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调控自己的行为,实现内化与外化的统一。作为受教者,大学生要明晰自己在教育实施中的主体地位,不断强化自己与施教者的平等交流、自觉认同教育目的的意识和能力,在新时代迸发出成长发展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2.要引导学生树立责任意识

所谓使命,古时指使者奉命出行,后引申为肩负重大任务和责任。马克思曾说:“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当代大学生身上所承载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就是为饱受屈辱磨难的国家民族正本清源,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大学生在新时代要具备坚定的信念、追求高尚的责任、担当奉献的责任和练就本领的责任,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以此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三)促进大学生在新时代全面发展

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高等教育领域,学生对全面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渴求更为强烈,这同样需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予以重视和回应。因此,高校必须顺应大学生的成长诉求从单一发展向全面发展、从一般性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致力于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全面发展人才。

1.要引导学生完善价值观念体系

当前,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信仰面临着严峻挑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聚焦学生价值观形成的科学机理,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坚持正确的政治和价值导向,培养高尚道德、良好品行和健全人格,以良好的价值观念体系更好地拥抱新时代、建功新时代。这就要求高校教师要旗帜鲜明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用好课堂讲坛,用好校园阵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去点燃青年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浸润青年学生的心田,增强他们的价值判断能力、价值选择能力,引导青年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实践证明,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融入到校园文化活动,与广大青年学生的日常生活、文化活动紧密联系,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才能克服青年学生在价值观问题上知行脱节的问题,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青年学生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才能切实增强青年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感和归属感。与此同时,还要高度重视虚拟空间、网络环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当今社会是一个网络化、信息化高度发达的时代,随着信息化日新月异的发展,尤其手机移动终端的普及,网络生活已经成为青年学生学习、工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青年学生的思维方式、交往方式和行为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各种社会政治力量借助网络提升自己的“话语权”,把网络作为争夺青年学生的重要阵地,这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因此,高校必须牢固树立网络空间的“阵地意识”,通过网络媒体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旗帜鲜明地同错误思想作斗争,有效引导大学生构筑牢固的思想防线,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得到增强和提高。

2.要鼓励学生历练自身综合能力

要积极为大学生开展调查研究、志愿服务、艺术赏析、演讲辩论等各种实践活动,使之在其中充分调动自身的成长要素,逐渐开发潜能、提升素养。同时,鼓励学生在实践历练中有效发挥自己的首创精神,彰显内在活力和创造力,在实现全面发展中提升成长的获得感和幸福感。高校要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环节,以强化理想信念与价值养成提升“德”育,以启发科学思维与创新意识科学“智”育,以练就健康体魄与平和心态加强“体”育,以培养文化底蕴与高尚情操推进“美”育;真正实现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着力提高大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四)激励大学生在新时代奋发有为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激励学生勇于挑战、坚毅前行

在无比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挑战绝不会少。高校要将“行百里者一半九十”的朴素道理传递给学生,使其在成长发展的过程中始终保持旺盛的斗志,以饱满的精气神迎接挑战、担当重任。远大抱负如果只是停留在主观领域,就只能沦为空想,只有把理想转化为行动的热情和意志,才会成就伟大事业。因此,我们必须脚踏实地,把理想付诸行动。

脚踏实地要求当代大学生要具有重视实践、深入实践的意识,要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求索精神。要求当代大学生要勇于实践,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努力探索客观事物发展的本质和规律,凡事不“想当然”,不轻率浮躁,不能纸上谈兵、坐而论道。还要求当代大学生要持之以恒,不能浅尝辄止,要锲而不舍、精益求精,扎扎实实、一丝不苟。当代大学生要想顺利地完成学业,以良好的成绩毕业,关键在于“力学笃行、注重实践、学以致用”。要把勤勉进取、努力践履所学、以求真的态度做踏实的功夫当作一种责任、一种追求,集中精力、心无旁骛,不断提高与时代发展和事业要求相适应的素质能力,练就建设祖国、报效人民的过硬本领。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要成大器必经磨砺。要实现远大抱负,在艰苦奋斗中磨炼意志是最为重要的途径。人类的美好理想,都不可能唾手可得,都离不开筚路蓝缕、手胼足胝的艰苦奋斗。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从积贫积弱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发展繁荣,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的顽强拼搏,靠的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当代大学生应当立足本职、埋头苦干,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用勤劳的双手、一流的业绩成就属于自己的人生精彩。要不怕困难、攻坚克难,勇于到条件艰苦的基层、国家建设的一线、项目攻关的前沿,经受锻炼,增长才干。要勇于创业、敢闯敢干,努力在改革开放中闯新路、创新业,不断开辟事业发展新天地。大学生要把自己成长的根深深植入祖国的沃土,使祖国的事业熠熠生辉,这是当代大学生成就自我、报效祖国应有的选择。

高校应着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阐释力、说服力和可接受性,帮助学生将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内化为奋发进取的价值取向,外化为拼搏奉献的实际行动。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激励学生勇于创新、引领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一个创新引领发展的崭新时代,而大学生则是承担创新使命、推动创新发展的最重要力量。广大青年一定要勇于创新创造。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正所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生活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从不等待不思进取、坐享其成者,而是将更多机遇留给善于和勇于创新的人们。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理应走在创新创造前列。大学生要有敢为人先的锐气,勇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敢于上下求索、开拓进取,树立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超越前人的雄心壮志,“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要有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意志,为了创新创造而百折不挠、勇往直前。要有探索真知、求真务实的态度,在立足本职的创新创造中不断积累经验、取得成果。

高校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品格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鼓励学生善于审思、敢于超越,努力用富有成效的创新实践成果为新时代添能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