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冲击

二、应对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冲击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变化,在极大地丰富社会物质财富,扩展人类生活空间,改善人们生活质量的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意识形态。人们易于产生崇尚物质力量而轻视精神力量,热衷物质创造而忽视政治方向,关注物质世界而忽视自身修养等倾向。由此应该看到,在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条件下,伴随着网络信息文化的出现,人们的传统思想、传统习惯和传统操作方式在方方面面都会受到巨大而深刻的影响,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也将面临重大变革。这必将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方式,给高校思政教师队伍建设带来新的挑战。

(一)传统思政教育模式已不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的需求

长期以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往往采取以正面灌输教育为主的教育方式,对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往往采用“堵”的应对办法,禁止学生接触,让学生处于封闭状态;管理手段也局限于开会、谈话等正面接触的方式。但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网络文化、多元化文化渗透到社会方方面面。学生的生活空间、交流空间处于开放状态,学生的选择范围、交流手段不一而同,并且学生的思想问题经常与心理问题、政治问题交织在一起。故而那种单一的思想教育方式、简单的管理手段已经很难再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了,也无法教育、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也就是说,过去形成的防御型、任务型、被动型的思政教育管理模式,严重影响和制约了素质教育的实施与效果,已不再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的需求。

(二)网络技术的发展要求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方式

21世纪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其主要特征是信息网络化。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使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教育国际化的趋势变得更为突出。网络信息技术在全球的迅速扩散,使人类社会面临着一场全方位的、意义深远的革命。当前,互联网已将大学生置于一个广袤无垠的网络空间中。调查显示,大学生上网比例高达100%,网络以其开放性、互动性和迅捷性等优势赢得了大学生的普遍青睐和追逐。大学生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影响与冲击,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和生活方式日益受到网络的影响,大学生对“网上冲浪”更是趋之若鹜、乐此不疲。网络的互联性彻底改变了人们被动接收信息的方式,实现了信息的双向交流,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教育效果;网络的开放性丰富了思政教育的资源和视野;网络的迅捷性可以使高校思政教师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思想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疏导。信息网络的出现以及其在教育领域中的运用,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手段、方式、条件、效果乃至教育价值观都带来了全新的变化和发展。因此,更新传统的教育方法、管理手段,创造全方位的教育环境,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特别是网络技术,多方位了解大学生的思想,提高他们的政治敏锐性与鉴别力,对他们进行科学有效的引导、教育和管理,显得愈发重要。只有这样,才能扩大思政教育工作的覆盖面和实效性,才能应对好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带来的严峻挑战。

(三)网络信息的多样化使思政教育的原则受到极大冲击

可以说,信息网络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意识形态上进行新殖民主义扩张和精神污染的重要渠道。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马歇尔·麦克卢汉就曾预言:“信息的即索即取能创造更深层次的民主,计算机网络将带来民主的复兴。”此言论虽过于夸张,但由于技术等方面的原因,目前互联网上95%的信息是英文信息,再加上西方发达国家网站多,上网信息量大,因而访问量也更大。于是,西方发达国家就利用信息资源的垄断优势,向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特别是向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大肆宣传、兜售资本主义的政治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以及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在网络上推行新的文化“殖民扩张”政策,腐蚀他国优良的文化、道德、传统以及人民的理想信念。网络文化对“网民”思想的影响是在不知不觉中产生的,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网民”的政治取向、道德观念、人生价值和文化素质的。而大学生正处在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年龄阶段,因而极容易受到这种思潮的影响,受其蒙蔽,迷失方向,最终导致对本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淡漠或遗忘。这种利用网络进行的政治势力扩张要比武力达到的效果强大得多、便捷得多、阴险得多。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和文化通过网络加剧渗透,对于思想较为单纯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场严峻的考验,很容易引起他们政治观念的淡漠和民族意识的淡化。可以说,网络的发展给育人环境的可控性造成了极大的影响。网络文化的发展使人们接受事物的环境完全处于开放状态。过去由于信息技术不发达,大学生能够接触信息的方式主要是报纸、电视、广播,学校和高校思政教师可以对这些载体传递的信息进行取舍,将不正确的、不恰当的信息删除,甚至可以直接参与信息的制作。而当前在国际互联网上,以声情并茂的形式和各种一扫传统的新奇手段传播的不健康甚至是下流庸俗的信息比比皆是,这给尚不谙世故是非辨别力不强的大学生带来了极其有害的影响,也给从事思想教育的高校思政教师的工作带来了更大的难度。

(四)网络交际使人际交往产生新的障碍

在网络中,上网者的行为常常是在“世外桃源”的环境下进行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是面对面、实实在在的交往,而是在虚拟的环境下进行的,人人都可在网络中乐自己之所乐,想自己之所想,做自己之所做。因此,过多地与网络打交道,必然会影响和改变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使之产生新的人际障碍。长此以往,难免造成性格孤僻冷漠、人际关系淡漠、人际交往疏远,产生新的心理困惑。比如,现在有的大学生长期沉迷于网络之中,经常脱离班级和集体,陷入疏懒、空洞、倦乏的心理亚健康状态;有的沉迷于网上交友或网络游戏,对现实社会中的人和事淡漠,即与网友“天涯若比邻”,与同学和老师却“比邻若天涯”;有的面对瞬息万变的现实社会不知所措,有的甚至连国家大事都不予关心专意留心花边新闻、小道消息等。如此这般,导致大学生无法安心学习,甚至出现心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