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下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机制的完善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机制的创新问题,往往要从大学生、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实际情况入手进行研究,在明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相关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具有建设性价值的构想。
(一)深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
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开展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专项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高校教师可以针对大学生的实际问题和实际内在需求,精心设计针对性强的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网站内容可包括政治引导、道德修养、心理教育、职业教育、情感话题或情趣话题等。在这里应该注意的是,网站的建设,需要学生参与策划,参与LOGO设计、形式设计、栏目设计与内容图文设计,参与设计项目的投标竞标,参与网站的管理和维护。这样才能充分凸显出大学生的核心主体地位,提升大学生接受教育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功能,促使大学生在自主选择的愉快工作中提升思想境界。此外,通过鼓励学生参与网站建设策划,也能为“身怀绝技”的大学生提供充足的“大显身手”的空间。
(二)构建校内电话网络热线“直通车”
针对重点问题、重点人,可以构建旨在预防、缓解或解决校内热点、难点、重点问题的“网络专用咨询平台”“电话与网络热线直通车”,确保全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及时性与实效性,确保虚拟网络中师生互动交流的民主性与平等性。
(三)构建统一的大学生“校内外动态信息:网络共享服务体系”
这是一个比较大胆的设想。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部门来说,往往是分散的;对于管理的对象来说,往往是动态化的;对于管理的内容来说,往往是零碎的。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统一的网络共享服务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实行跨部门的协作,涉及校内各部门、用人单位、社区等;建立统一的网络服务平台;关于所有信息数据实行电脑分析处理。目的是:通过统一的服务平台,进行“网格化”管理(每个部门为一格)。
这里所说的网络平台是“共享”的,好处是有助于各个相关部门及时了解、全面分析和把握大学生的现实需求与思想动态,因材施教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保证建设性和实效性。例如,通过这个系统,学校可以了解学生毕业后在用人单位或社区的情况,用人单位或社区也可以了解该人员在原来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德育、食堂、图书馆、门卫、宿舍管理、医务等部门的信息全面了解该学生学习情况、身体情况、生活情况、消费情况、心理状态等,便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危机管理,提前介入心理干预,未雨绸缪、防微杜渐地化解教育危机。
(四)“家教师教,沟通显效”
可以实行“走出去”战略,像小学初中教师走访一样,到重点学生的家庭走访;也可实行“请进来”战略,邀请家长到学校和教师、学生交心谈心。要发挥全媒体传播的特点与全媒体技术作用,在建立“家校通”短信平台、微信群的基础上,及时传送学校的时事新闻、发展动态与学生的现实状况,以满足家长“爱子心切”的心理需求。对于重点学生和特殊学生,要及时与家长交流和沟通,及时履行“告知义务”,及时沟通教育。诸如,开放学校与家长的微信公众号,学校如有问题,则必须及时告知,尽快消除公众情绪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