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运用

一、微博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运用

伴随着数字技术与当今信息的日益融合及普遍应用,新媒体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有别于传统媒体,新媒体在信息的传播、接收及采集等层面进行了重大的技术变革,为大众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并逐渐改变着大众的行为模式以及思维方式。不仅如此,新媒体还正渐趋成为一种新型有效的思政教育方式。

微博作为比较新颖的网络交流传播工具,以其交流的平等性、传播的即时性和内容的个性化等特点,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对于高等院校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具有追求个性、乐于表达自我等特点,也比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微博这种交流工具的应用一方面符合当前大学生成长和学习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对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的形成产生某些消极影响。基于此,高校思政教育者应当抓住这一信息时代发展的机遇,充分发挥微博对提升思政教育水平的重要作用,为高校思政教育效果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微博对大学生的影响

微博,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的平台,用户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等媒介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作为一种便捷的信息发布形式,用户可以利用微博向由人们的关系网络组成的公共空间发布信息,也可以通过微博获得自己关注对象发布的信息。与博客、SNS、即时通信等相比较而言,微博传播具有内容的微型化、传播的移动性、信息转发与评论的便捷性、交流结构的开放性、传播的碎片化、信息传播与社交有机结合等特点。微博的这些特性也影响了频繁使用它的大学生群体。

如今的大学校园,各种上网设备比比皆是,随时随地使用微博书写心情、感悟,读新闻,关注名人八卦,与网友互动等已成为大学生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微博对大学生的影响也日渐凸显。

1.积极影响

(1)促进思维发展,有利于专业学习。在新浪、腾讯、网易等各大微博平台上,有政府官员开博发布信息,与百姓互动,积极搭建普通公民参政议政平台;也有影视明星、知名作家等发布个人动态,与粉丝互动,借以扩大个人影响力;还有公共知识分子频频发表“微言大义”;更有数不胜数的草根网民或积极围观,或个人宣泄。一时间微博世界众声喧哗,为大学生开阔眼界、发展思维提供了海量信息。大学生在使用微博的过程中,既可以充当普通网民,徜徉“博海”,也可以通过关注教育机构、教育名人的微博,获取感兴趣的信息,还可以通过加入教育类“微群”,与志同道合者切磋,在课堂外,借助网络交流获得专业发展上的提升。

(2)扩大交际范围,促进人际交往。互联网扩大了人们的交往范围。在这个开放的平台上,网民可以实现与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另一位网民的互动交流。在微博平台上,大学生可以通过“关注”与“被关注”,建立与其他网民的互动关系。这位互动对象可能是近在咫尺的好友,也可能是远在异国他乡的陌生人。网络人际交往虽然带有一定的虚拟性,但也遵循一般的人际交往法则,所以,微博使用中的互动行为在扩大大学生交往范围的同时,也实践着人际交往的练习,并对现实世界的人际交往产生积极影响。

(3)满足心理需求,促进自身社会化。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个体都有社交、获得尊重等需要。大学生使用微博获得与好友及其他网友的积极互动,个人社交需要得到了满足,通过“微群”的应用,得到一般人际交往无法给予的归属感,这些都能满足其内在的心理需求,有助于维护其心理健康。高等教育阶段是大学生获得成长、完成社会化的重要阶段。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是个体与他人交往,接受社会影响,学习掌握社会角色和行为规范,形成适应社会环境的人格、社会心理、行为方式和生活技能的过程。微博囊括了海量信息、丰富的思想、缤纷的人际交往案例,足以为大学生的社会化提供实践平台,成为大学生完成社会化的促进力量。

(4)增强民主意识,提高社会责任感。在微博等自媒体普及以前,传统媒体具有充分的话语权。而现在,自媒体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自由便捷的传播环境,平民作为新闻主体的地位大幅提升,其民主意识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一改被动接受的状态,逐步运用被赋予的话语权,参与到社会政治生活中。大学生普遍素质高,多数有浓重的爱国主义情怀,具有高度的政治参与意识,作为网络舆情的重要推动力量,在社会生活中主动承担起应有的责任。

2.消极影响

(1)沉溺虚拟世界,影响人际交往。卡内基梅隆大学的罗伯特·克劳特和萨拉·基斯勒的研究表明,“更多的因特网使用与社会参与的降低有关,这种降低的幅度虽小,但在统计上具有显著性,与孤独感的增加有关,因特网的更频繁使用也与抑郁水平的提高有关。”诚然,微博在为大学生的日常人际交往提供有益补充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令其疏远了现实。有些大学生在网络虚拟世界中可以灵活应对各种交往问题,但到了现实世界却手足无措,甚至意图借助微博等网络应用,达到逃避现实的目的。

(2)信息污染影响科学价值观的形成,影响合理生活态度的确立。现有网络环境相对宽松,虚拟世界的价值观呈现多元化的特征,而把关人的缺席又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网络表达失范现象。亟待确立科学价值观的大学生,面对汹涌而至的网络杂言,难免不知所措。微博在传播正能量的同时,也起到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消极思想传声筒的作用。思想上相对单纯的大学生,在日复一日的刷微博行为中,难免受到沾染,这为合理生活态度的形成设置了新的障碍。

因此,高校要加强监管,促进信息净化;要充分发挥教育功能,多渠道科学引导,科学认识微博等自媒体的发展普及,通过开辟多种教育渠道,实现对大学生的科学引导。通过思政和法律课堂教学,提高媒介素养和法律意识,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社团活动,加强大学生的现实人际交往水平,提高集体归属感,弱化虚拟世界的影响;通过开设讲座、演讲及各种比赛,普及媒介知识,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微博等自媒体的应用已呈无孔不入之势,大学校园也应与时俱进,主动接触自媒体,如以开设办公微博等形式引导大学生合理使用自媒体。

(二)微博视域下的高校思政教育

1.高校利用微博开展思政教育的优势

微博具有信息传播途径多、传递速度快、用户之间的交流互动强等特征,因此它一出现就受到了广大青年群体的欢迎。而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都比较强,在看待和分析事物的过程中有其独特的想法,因此对于微博这一新型的传播媒介也比较容易接受。在微博应用背景下开展思政教育活动,一方面可以有效地调动大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使思政教育活动呈现出一定的多元化特点;另一方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思政教育内容更加丰富,与时代发展结合得更加紧密。

首先,微博使思政教育载体更加丰富和多样化。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信息的传播具有快、准、广等基本特征,同样对于微博来说,其信息内容也比较简单,传播便捷,且信息量也比较大,符合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基本要求。一些传统媒体也意识到了微博的发展潜力,纷纷开设微博平台,加大与微博用户之间的互动。

其次,微博使思政教育效果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不少高校纷纷开通官方微博,将思政教育有效融入信息发布、资源共享、互动交流等环节中。高校已经意识到微博在思政教育方面的作用,并在实践中通过微博进行思政教育活动。

2.微博对高校思政教育的挑战

微博时代,信息爆炸的速度呈几何式增长,大学生获取知识和各类信息的途径和速度大大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环境发生了极大改变,不同的思想文化、理论观点和价值观念都可以自由传播,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也呈现多元化的特征,不利于主流价值观的形成。同时,微博上的一些不良信息也使得腐朽落后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乘虚而入,大学生在政治信仰、价值观念、思想行为方式等很多方面,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微博时代,思政教育工作者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如何积极应对微博给思政教育工作带来的冲击,也是思政教育工作者不容忽视的问题。

(三)高校利用微博开展思政教育的策略

教育的关键是“以人为本”,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要以“学生”为中心,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利用微博在思政教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着力应对微博对思政教育工作的挑战,不断完善和优化微博思政教育平台,切实提升思政教育工作水平。

1.更新教育理念

随着微博的发展和其影响的不断深化和扩大,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也迎来了一定的挑战和机遇。尤其对于一些思政教育者而言,挑战的到来使其心理负担增加,对微博在思政教育中的应用产生了一定的排斥心理。高校思政教育者应当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创新微博应用方式,切实发挥微博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首先,各高校应当加大对微博的重视,从思想观念上重视微博,了解和认识微博在各个学科应用中的情况,同时对大学生微博使用情况进行一定的调查,形成一个正确的“微意识”。

其次,各大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利用微博这一新型的媒介,加强与教师、学生等的联系,提升自身的“微认识”水平,进而为微博在思政教育工作中的运用提供坚实的基础。

2.创设高校思政教育微博集群

对于高等院校来说,其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需要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同样要想将微博应用于思政教育工作中,需要全校人员的努力,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就必须不断完善和优化高校思政教育微博集群,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系统性和时效性。现阶段,部分高校已经开通了官方微博平台,腾讯网和腾讯微博开展了“全国高校新媒体发展论坛”,参与论坛的学者就“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发展与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广泛的讨论。通过这几年的发展,微博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但是目前专门关于思政教育专题的微博还比较少,高校应当结合自身的实际特点,建立思政教育专题性官方微博平台,站在全局发展的高度,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思政教育官方微博平台应当配备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可由学校宣传部门人员,或者指定有一定的新媒体操作技术的思政理论课教师负责。同时,相关的工作人员还应当做好相关的微博资料内容查阅回复等工作,紧随时代发展潮流,紧扣时代发展主题,有效提升大学生思政学习水平,进而为高校思政教育效果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3.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思政教育机制

在重视微博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同时,也不能放松传统思政教育手段的运用。微博的线上平台是高校传统思政教育手段的有益补充,其效果还需要线下思政教育的进一步强化和检验。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只有形成线上线下多种手段综合运用的机制,使线上微博思政教育与线下传统思政教育互动运用,才能形成思政教育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全方位覆盖,发挥思政教育的整体合力,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

4.加强队伍建设、制度保障

“互联网+”时代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需要一支具备过硬政治素质、丰富工作经验、较高网络信息素养的教师队伍,主动参与到微博的传播、互动中去,丰富高校思政教育的资源和形式,保证思政工作的实效性;还需要从大学生中遴选出一批思想素质过硬、网络能力优秀的学生微博领袖,积极配合做好大学生舆论引导。同时,高校还应建立健全微博管理制度,规范大学生在微博空间的网络言行,加强对大学生微博的监管,营造高校和谐的微博环境。同时,还需要一定的物质保障,才能促进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