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全媒体的全面解读
(一)宏观视角下的全媒体
1.全媒体是一种全新的观念
它不仅表现为各种媒介形态的综合,也表现为不同的媒介表现形式的综合应用,还应该是媒介内容生产方式、营销方式、媒介内容、传播手段及消费方式等各方面的综合性应用。现代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已经表明:任何一种媒介形态都在不断地变化,并呈现出加速融合的趋势,不同的媒介形态与媒介要素可能内化成企业的一个部门或一个生产阶段,这使不同媒体的生产流程逐步由独立走向统一。基于此,全媒体是建立在媒介融合基础上的观念革新,使任何一种新媒介或跨媒介的产生成为可能,它的出现,从观念上改变了人们对传统媒介的认识习惯。
2.全媒体是新的信息生产方式
过去,人类信息生产是通过生产工业的专门化或专业化的方式来完成的。在此基础上形成不同的媒介形态,如报纸、广播、电视,因生产方式的不同继而形成不同的媒体生产部门。在具体的媒介内部,又因分工上的差异进一步细化,如对报纸而言又分为编辑部、记者站等。全媒体则打破了这种分工的状态,是以传播对象的专门化、受众对信息的不同需求为基点组织内容生产的,在此种情况下全媒体更像是一个资源平台,能够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进而组合成不同的媒介内容。
3.全媒体是新的传播手段
信息与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促使人类的传播观念发生转变,催生了全媒体的出现。全媒体综合运用文字、声音、图像、音频、视频等方式全方位、立体化展示传播内容,也综合运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手机等传播手段来传播信息,充分调动人的感知器官综合参与对信息的认知。总体来说,在技术能达到的范围内,全媒体能够不断跨越现有各种媒介的固有障碍,实现对媒介信息传播手段的超越。
4.全媒体是新的媒介形态
传统的媒介形态强调各自为营、独立运作。而全媒体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整合为一个整体,架构起几乎包含所有媒介形式的传播状态。它所呈现出的是让人耳目一新的状态,无论是传播主体还是传播渠道,无论是传播内容还是传播方式,都可能成为全媒体形态的构成要素。综上所述,全媒体是“媒介融合”的产物,这个概念的产生与通信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从“跨媒体”“新媒体”逐步衍生而成。它是一个集合概念,主要指“通过不同媒介间的交融和媒体发布通道的多样性,在全媒体的环境下,使受众获得更及时、更多角度、更多听觉视觉组合的信息阅读体验”。
(二)批判视野下的全媒体
为了应对新媒体的冲击,传统报业纷纷选择了全媒体转型,但是对这种新的发展方向,究竟该怎么走,走向何方,引起学界跟业界思考。有研究者撰文表示,目前报业集团的全媒体转型,因对整体环境(竞争对手)的研判和控制、自身流程改造步骤及方案、新媒体产品框架及盈利模式都未明朗,属于不安全动态博弈。有研究者称,全媒体的前提是一个传媒集团拥有多种不同的媒介,有多种内容的传播渠道,按照流行的话语来说,就是“什么都有”。但是,传媒集团的全媒体发展道路不是拥有的媒体越多越好,也不是种类越多越好,而是精,尽量形成某个媒介的核心价值,占有产业价值链的关键一环。然而,全媒体是不是报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呢?许多的专家学者也提出了质疑,彭兰教授在其文章中提出了四大问题:全媒体新闻如何才能成为融合新闻?“背包记者”是否是融合时代理想的记者?全媒体化是否是媒体产品发展的唯一思考?全媒体化是否一定要构建全媒体平台?在新媒体给传统媒体带来越来越大挑战的今天,传统媒体在深入分析自身优势的前提下,结合自身的客观实际,提出了全媒体发展战略。传统媒体的全媒体发展战略要立足于打破现在制约其自身发展的行业化分割和区域化分割,进而充分发挥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
但是目前很多对全媒体的理解仍各不相同,有的把全媒体完全等同于新媒体,有的则把全媒体战略理解为“全媒体记者”。全媒体战略既不能完全等同于新媒体,更不仅仅是技术意义上的“全媒体记者”。随着媒介的日趋融合,全媒体最终主要借助新媒介手段和技术来实现,但是在我国当前的情况下,全媒体在理念、实现途径等方面和新媒体还有本质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