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创新
(一)全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更新
近几年,随着科技的进步、全媒体技术的发展,党和国家早已积极倡导有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的方式方法。诸如,中宣部和教育部倡导应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拓展教育空间、创新教学方法;要求建设关于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专栏或网页,组织网上教学与讨论等。教育部倡导要建设好“大学生就业见习行动网”,强化网络思想教育功能;构建与用人单位间的“就业创业平台”;鼓励“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积极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深入实施“网络文明工程”开展网络道德方面的问题辩论、网页制作竞赛等。几年后,中宣部教育部又要求“探索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大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提倡启发式、参与式、互动式、案例式、研究式教学”。同时,“重视发挥多媒体和网络等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倡导在教学中使用新技术新手段,逐步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形成网上网下教学互动、校内校外资源共享。”
由上可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改革是与科学技术的进步亦步亦趋的;全媒体的发展和全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催生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不断更新;在党和国家创新政策的倡导与支撑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开始逐步深入人心,互动式合作交流、富有全媒体网络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开始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并逐渐被推广盛行。
(二)全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完善
其一,政策的激励。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问题上,中共中央教育部党组积极地鼓励“要大胆创新,不断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招、实招和硬招”。团中央更是明确指出:“要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形式、手段和载体,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在党和国家创新政策的鼓舞和激励下,作者侧重从微观与实践创新的角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其二,务实地开展实践创新。在“针对性”“有用性”以及“实践性”原则的指导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创新,务必做到心系学生,从宏观思考入手,力求“管用”。
第一,深化“实践锻炼法”。要应用全媒体技术,大力推行与学生的现在或未来利益紧密关联的系列专项情境模拟(也可以是网上模拟)或实践活动,诸如,模拟签订民事借贷合同,模拟订立租赁合同、购房合同或劳动合同、婚前财产登记;参加法院庭审旁听。要让大学生学会“在战争中学会战争”,学习和模拟公司的策划和筹办、模拟炒股,加强“四防”工作(即防盗与防骗、防扰与防伤)。
第二,强化“咨询辅导法”。心理咨询不能够“浅尝辄止”或“单打独奏”,而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实际,综合运用心理咨询的方法为思想教育服务(包括食疗、水疗、体育疗法,感统与沙盘以及催眠训练等)。从某种意义上说,心理咨询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连体“孪生兄弟”。
第三,积极细化分类培训与专项指导。一把钥匙只开一把锁。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需求分类,诸如健美健身、美容瘦身、创业(网店、营销、加盟连锁等)、理性消费、金融投资理财、交友、礼仪、国学、情感或家庭婚姻爱情、法务、严肃网络游戏、写作、琴棋书画等;接着开展专题讲座或举办俱乐部或会所等,让学生在自主选择的项目中愉快地接受教育。
第四,积极开展人生体验。根据学生的实际问题或情况,参考身体的因素,积极举办励志室内或野外强训、挫折体验(抗挫体验)或训练、成功体验、失败体验、破产体验,开展抗压力、抗干扰、失恋、失业体验,开展痛苦、人际关系紧张以及生命体验等,让自我教育在大学生的感受下不知不觉地进行,真正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本活动也可以与社会专业机构合作展开。
第五,创新职业教育服务机制。构建大学生职业教育的“全程动态指导服务体系”,成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设计指导机构,举办创业方面的分类专项培训与指导,诸如,开展网店与电商运营常识培训、开设“公考”与分类应聘技巧辅导等;通过全媒体技术及时与求职学生互动、及时动态了解和解决求职疑难,收集整理就业指导《问题集》,反思指导工作。要帮助大学生设计职业生涯: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现在已经做了些什么,发展方向如何。要学会注意防范网络招聘骗局,要注意合同的签订、试用期、不被扣押证件物品等。
第六,构建大学毕业生的“终身跟踪服务体系”。要充分利用全媒体传播形态与全媒体技术,建设好与大学毕业生个人或用人单位保持联系的“常态联系与信息反馈制度”,跟进服务,“扶上马、送一生。”要构建校友的“回娘家”制度、构建针对重点人与事的“疑难问题综合协调服务制度”,构建校友的“回炉培训制度”,从根本上实现终身爱校教育。在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毅力是支撑的关键性力量,但这正是在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负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第七,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危机管理。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危机管理研究,开展女子防身、防骗术等专项教育培训活动;对“问题学生”“热点或重点问题”实行“专家(含各学科教师)综合会诊与矫正制度”;师生共同构成“专项危机专业干预(救济)制度(队伍)”,让每个人都有事做;要强化危机管理意识,探索危机管理方式,制定危机管理预案。事前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与心理问题,即在新生入校的时候,通过问卷、座谈、查阅学生高中档案等方法了解和掌握一手资料;事中要及时汇报工作落实情况,积极协调处理相关问题;事后及时总结与反思。
第八,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针对性原则。诸如,针对学生突发性问题,因为偶然性是必然性的结果,要注重平时对学生的观察、了解;针对学生网瘾问题,可寻找网络中的兴趣点与现实生活中的兴趣点的统一方法,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激发其正能量;要大力应用案例教育心理厌恶疗法,大力开展实践活动、集体活动、严肃游戏,必要时进行强制性的戒瘾;要教育学生网上交友要慎重,要防止网络诈骗,参观监狱、戒毒所等。针对学生简单拼凑论文问题,可采取集体或者个别传授论文写作方法;针对牢骚满腹、迷失方向的学生,要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切入,先将人群分类,再综合会诊,分类指导矫正,鼓励正常交往。针对重点、热点、常规性问题,包括婚姻爱情、职业方向、朋友等人际关系、经济贫困、攀比与高消费、求职、学习等,可先进行分类,进而采取针对性地指导方法。
具体来说,不仅要实现普遍指导和重点指导的有效结合,还要实现批量教育和零散教育的有效结合。针对网络文明问题,需要普及网络法规,反“水军”、不盗号、群发短信不带敏感字眼;要维护网络民主,组织开展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集体活动,如辩论、拍摄“微电影”等。要想凸显出大学生的核心主体地位,就必须把教育内容和学生生存与发展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成为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要想充分发挥出教师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就必须把教师的教育教学与考核、激励与晋升等紧密结合起来。
(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人性化
用思想互动代替教师的单向灌输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有意义的。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落后观念,鼓励学生质疑和提出意见,并及时采纳学生们的建议,平等对待学生,对于他们的想法和愿望要予以尊重,明确问题并有效解决问题;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应该在大学生能够达到的思想认识与可以进入的水平基础上进行教授;要给予学生参与权与知情权,以民主协商、讨论交流等方式来解决相关问题。不能只是让学生将自己的认识和意愿放弃,转而把所强调的内容被动适应,继而接受强调的内容和要求。
用事实说话代替简单宣传是人性化工作的一大特征。要和全媒体时代的为国内和国际共同关注的问题相结合,进而展开党的基本方针政策、基本纲要、基本路线、基本的经验教育,让学生从内心完全理解和认识到党与政府所实行的方针政策,在与党思想上高度一致,拥护党与政府制定的政策措施。要与感动中国人物、劳动模范、航天科技等活动相结合,大力推进开展拥护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开展普及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提倡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勤俭自强、团结友善、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
(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现实化
在实际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全面掌握就业问题、情感问题等大学生的现实情况,在此基础上加强全媒体的教育。由于大学持续进行扩招,导致我国的大学毕业生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就业形势,失业大学生越来越多。然而民生之本就是就业,就业涉及到国家利益,与社会密切相关,属于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借助全媒体的平台建立健全服务体系,扎实做好全方位的就业方面的相关指导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落实。在这里需要把纠正媒体在大学生思想中的认识作为起始,提升媒体的操作技能,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性格倾向,对其就业提供可具参考借鉴价值的帮助和指导,因人而异,采取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要创建一个公共服务的立体化平台,利用该平台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和其他问题,创建信息资源库收集就业信息,为将要就业的学生在就业方面提供更加及时和方便的人性化服务,从根本上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率。
(五)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多样化
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的工作者用尽力气完善传统教育模式,但是依然无法摆脱旧习惯产生的束缚,依然是比较单一和单调的方法。在全媒体的时代,崭新传播的方式和通讯手段以及传播媒介飞速迅速,大学生能够获得教育信息的方式不再是单一从学校教师口中得知,复杂社会的媒体、丰富的社会活动,包括手机媒体和网络媒体,也越来越普及,最终被年轻的大学生们接受。
然而,大学生在思想中表现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使得他们急切的对思想政治的工作提出要求,方式要由单一、单调走向多视角、多渠道,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渗透性、趣味性和感染力。
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需要大学生克服困难,用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在培养他们吃苦耐劳和团队协作精神的同时,还要注意将被动型变为主动型,提升学生在活动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提升学生们的思维创新能力。由于高校在从前思想政治的工作方面运用的方法不合理,导致一系列问题出现,且往往在出现问题以后,才开始采取补救措施,这种“亡羊补牢”式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深思。
对于思想政治工作来说,应该是主动式的,教师必须及时了解情况,起到先入为主、先声夺人的作用。在方法上面,要让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式教育转向自我约束、自我评价、自我提升主动接收式的教育,从而让大学生能够接收优良的品德与科学的思想氛围熏陶与启迪,让思想政治的工作走近学生的生活、想法与学习实际。
(六)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时尚化
不可否认,之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方面传统的工作方法曾经也起到过一定的作用,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学校思想政治方面的工作也需要不断完善,必须做到与时俱进,尝试现代化的科技成果与管理方法,发挥出当代传媒的高效作用。
在生活方式与节奏不断变化的同时,师生思维方式也发生了明显变化,渐渐从狭隘不变而且封闭思维的方式向系统动态而且开放思维的方式转变。墨守成规、因循守旧,势必不会长远。需要认真学习哲学里面事物不断变化的这个基本原理,将高校思想政治方面的工作看为动态的一个过程,而且把管理学、社会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甚至信息论、控制论等引入思想政治方面的工作中,从而将工作的方法从经验型转向科学型,从根本上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率。
(七)双向交流法
“双向交流”是全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大创新。一直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多采用单向灌输的方法,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将教育信息居高临下地传递给大学生的方法,不重视学生的感受和需求。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是教育主体,大学生就是教育客体。这样就很可能会出现大学生对教育内容排斥的问题,无法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以及现代传媒特别是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社会信息、传播渠道和外部影响因素不断增加,大学生的视野和思路也变得更加开阔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必须要求思想政治工作改进以往那种“我讲你听”的单向灌输方式,实行双向或多向交流的教育方式。全媒体时代,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直接与教师沟通和交流,如通过email可以把自己的观点、看法发送给教师;可以通过手机短信与教师交流自己的情感,甚至还可以通QQ、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直接与教师语音、视频对话等。对于网络交流来说,是存在一定匿名性和虚拟性的,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思想政治工作者之间的隔阂、距离减小,学生与教师之间可以敞开心扉、平等交流,最终形成思想碰撞。
(八)活动参与法
活动参与是思想政治工作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传统的活动参与主要是听报告、讲座,主要是面对面的信息传播,而且往往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受体命令式的知识灌输。全媒体时代,为我们创新活动参与法提供了可能,可以组织学生感兴趣、喜闻乐见的活动来吸引大学生参加,提升大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终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例如,我们可以充分发挥校园电视台的作用,开展“创业之星”“科研之星”“励志之星”等评选活动,借鉴社会选秀中的合理因素,通过媒介功能的激发,真正让大学生参与其中,选出让大学生心服口服、真正具有号召力和影响力的优秀大学生代表,激励全体青年大学生成才,避免单纯地对先进人物的包装和宣传,进一步提升先进典型的教育和引导效果。我们还可以充分发挥校园广播的作用,深入到学生群体中,采集大学生的心声,让学生成为节目的参与者,通过节目策划和设计,把思想政治工作的相关要素深入到节目的创意和设计中,比如,对于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的追踪报道,开展新时期大学生社会服务观和社会贡献方式的讨论,从根本上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和观念认同。
(九)引导疏导法
过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要依赖上课、开会、座谈、通知等形式来开展,当今校园生活中,院校、班级甚至寝室的管理格局也被打破,仅仅依靠传统的教育管理方法,必然无法在短期内迅速、全面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也无法有效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全媒体时代,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手机、网络等全媒体形态,加强对学生的有效管理和正确引导。教师可以利用手机短信平台,把某一重点时政命题、社会关注热点通过手机短信的形式发送给学生,并与学生进行交互式的交流,通过不断地交流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判断。如遇到突发事件,还可以及时向学生“短信群”发短信,让学生在第一时间了解到正确信息,避免因信息传递不通而导致谣言流传的问题出现。全媒体时代,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利用QQ群,把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正确理念发布出去,发布思想政治工作的相关信息,利用心理咨询和服务交流平台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十)榜样示范法
在思想政治工作落实过程中,可以应用的方法是比较多的,榜样示范法是其中一种,应用效果比较好。榜样示范法是以正面人物的优秀品质和模范行为来影响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方法。其特点是通过榜样的言行,把高深的政治思想工作原理和抽象的道德规范具体化和简单化,使思想政治工作对象在对比中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之处,从而转变思想观念和态度。传统榜样示范法中的榜样是无声的语言,而随着媒介的迅速发展以及媒介的有效融合,像雷锋、焦裕禄等优秀的榜样人物不仅仅只是以文字或口头传播的方式展现给大学生,还可以通过全媒体形态生动形象地展现给大学生,让大学生能更为直观地了解榜样人物的优秀事迹,树立起正确的人生理念。如,前段时间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的“杭州最美妈妈”,那是一个感动身边每一个人的故事。为什么能迅速成为一个典范受到社会的认同和赞美?一方面是因为故事本身的感人;另一方面就是这个事迹迅速被网络所呈现,不断地被新媒介形式所报道和转载。不仅用视频3D的形式模拟了整个救人的过程,而且迅速通过博客、微博等即时通讯工具传播到整个社会。类似这样的故事有很多,全媒体技术介入后,可以使得本来非常遥远的榜样人物离我们很近,使大学生在学习中看到自身的不足之处,进而转变思想观念,这对大学生后期学习和成长是非常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