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客体的主体性呈现强化

三、全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客体的主体性呈现强化

通过全媒体传播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客体思想行为的变化,得到的有关结论与经验认知相比较,有的互相认证,有的则与一般认知相互矛盾,最重要的结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大学生并非随意被网络左右而发生改变,在全媒体传播环境下其主体性呈现出强化倾向;二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客体,整体来看,大学生群体有着共性特征,但群体性有不断分化的趋势,即在共性与个性、群体与个体之间形成了若干分化、细化但很具体、鲜明的小群体。因此,在全媒体传播环境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特别关注大学生的主体性强化和群体性分化的特征。本节将重点阐述全媒体传播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客体的主体性呈现强化倾向特征。在下一节重点阐述全媒体传播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客体的群体性呈现分化趋势。

(一)大学生的主体性意识不断强化和发展

大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大学生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作用、地位,即人的自主、主动、能动、自由、有目的地活动的地位和特性。大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与人类主体意识的觉醒和进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主体意识的每一次觉醒和进化都反过来推动社会的发展,促进人类的进步,体性发展问题不仅是一个单纯的教育理论问题,也是一个与当代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现实问题。大学教育阶段是个体主体性发展的转折期,由自我的主体性向自觉、自由主体性发展的过渡,大学教育的责任更多地体现为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教化、自我成长和自我发展。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以及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教育从灌输到引导,支持大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等方面生成和发展大学生的主体性,而随着全媒体传播环境的形成,也为大学生主体性地生成和发展提供了更多方便,在一定程度上不断唤醒大学生的主体性意识。

第一,大学生的自主性在全媒体传播环境下得到充分锻炼。大学生有较强的自主意识,怀疑和批判是大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自主意识形成和发展要经历的过程,他们对外在信息并不是全盘接受,而是在自主判断、整合的基础上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从而自行选择行动方式和为人处事的方法。全媒体传播环境无疑为大学生自主性能力的培养提供广阔的锻炼平台。课题组在前文所述的大学生在道德养成、价值观取向等有关观点、立场的调查中有论述。大学生有着自己的判断和选择,而这种判断和选择恰巧都比较积极向上,由此可以验证大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锻炼。

第二,大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在全媒体传播环境下得到充分发展。大学生作为有思想同时又具实践能力的社会人,在认识自身和反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表现出主观能动性和积极的参与性。在过去,这种主观能动性主要表现在课堂上或者在课堂外的实践活动中与教育主体进行互动,而这种能动性和参与性却很难与社会形成互动。调查发现,35.93%的大学生认为全媒体带来的是“种类丰富的课程参与形式”,30.31%的大学生认为影响来自全媒体有“丰富的教学资源线上共享”可见,大学生在全媒体传播环境下,课堂从现实向网络延伸和拓展,获取知识的途径从课本、教师延伸到更多的全媒体传播中的丰富信息资源,实践的方式和内容也得以在全媒体传播环境下不断拓展,这种拓展与社会建立了更加广泛的联系,使大学生能与社会形成更加生动地交流和互动,其主观能动性在更宽广的维度上得以释放和发展。

第三,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全媒体传播环境下得到充分体现。大学生因正处于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在不断的学习中,精力充沛,同时强烈的求知欲又使他们最具创造精神,能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新颖的思路。在过去,大学生的创造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教育发展滞后的制约,而全媒体传播环境则弥补了我国教育水平相对落后造成的对大学生创造性制约的缺陷,大学生可以凭借更多的媒体资源接触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理念、技术、方法,获取足以满足自己好奇心和创造性思维的所有信息。调查发现,大学生认为网络带来的最大乐趣是“可以看很多有趣或有益的内容”。在全媒体传播环境下,大学生有足够的空间展现自己的创造性并使得自己的创造性得到实现。

第四,大学生的个性在全媒体传播环境下得到充分尊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大学生的个性特点愈加明显。由于大学生的个体成长环境更加具有相对独立性,他们的特质、兴趣爱好也变得千差万别,使得每个大学生在认知结构、认知方式、兴趣爱好等方面都打上了相对独立成长的烙印。在全媒体传播环境下,每个大学生都可以找到与自己经历相仿、性格相似、兴趣爱好相投、价值取向相似的群体,在这个群体中,每个个体都会得到充分的尊重和认可。如,调查发现网络社区带给大学生最大乐趣:27.16%的受访者认为是“自由,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与此比例相当的受访者(26.93%)认为最大乐趣是“可以比较轻松地与老师、学长、男神/女神交流”。当然,其弊端在于这样的群体可能不会对个体产生积极的作用,甚至会产生消极影响,但也正因为这样的群体存在,使得针对这类个体的教育实际有了从群体介入的角度和方式,仅从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来看,也有积极的一面。

(二)大学生的主体性表达更加主动和多元

大学教育在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但大学教育与大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并不总是呈现出一致性,现有的大学教育体制也可能 会阻碍大学生的主体性发展。这种阻碍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观念层面上,大学理念和大学教育的价值取向对大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影响;二是制度层面上,大学、政府和市场三者的关系对大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影响。但全媒体传播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制衡阻碍大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制约因素,体现在大学生在主体发展过程中其主体性有了更加充分、全面的表达和体现,使得他们能更加主动地参与教育过程、社会实践并主动思考自己的未来发展。

第一,全媒体传播环境使大学生更加主动参与教育过程。传统的教育环境下,大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受限于教育主体的相对单一和主客体之间交互媒介与平台简单固化,他们主动参与教育过程(这里指通过参加改善教育方式方法使教育效果得到提高)的机会并不多,仅限于授课方式反馈、教学效果评价、给授课教师提建议等一些简单的方式,同时教育过程的社会参与度也不高。而在全媒体传播环境下,一方面,由于教育主体从授课教师泛化为资源网站、观点文章或者事件评论,大学生与主体的交流更加广泛,以客体的身份参与教育的过程更加主动和多元,甚至有时候扮演起教育主体的角色,自发地丰富教育内容。如著名的知乎网,其口号是“让世界分享你的知识、经验和见解”,在这个网站发帖的有很大一部分是在校大学生,这是他们主动参与教育过程最好的证明。另一方面,全媒体传播环境使得社会资源有机会介入到教育过程中,大学生通过社会力量可以让教育主体更加了解他们喜欢接受或具有倾向的教育方式、方法和内容,从而使教育主体契合教育客体的实际需求,师生关系也由教师权威走向共同探究,全媒体传播环境在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之间形成缓冲地带,使得大学生对参与教育过程更有积极性。

第二,全媒体传播环境使大学生更加主动参与社会活动。传统的教育环境下,大学生与社会活动的互动是有限的,在社会上发声的方式也相对单一。在中国,大部分的参与方式是依靠学校或政府主导和组织的,当然这种主导和组织对于发挥大学生在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是非常有必要的。全媒体传播环境无疑使大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方式更加快捷和多元,也由于参与方式更加直接且社会对此反应敏感度较高,使得大学生通过参与社会活动的主体性表达更加主动。如2012年底,针对饮食浪费的现象,在校大学生发起了“光盘行动”。在这次行动中,大学生没有大规模地走上街头,只是通过在网络公共平台或朋友圈上晒“光盘”,介绍科学饮食的知识,就在短时间内吸引了更多大学生参与其中,并形成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对于扭转饮食浪费的不良风气起到推动作用。无疑,这种社会活动的参与方式是在传统教育环境下无法达到。再如,大学生每年寒暑假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全媒体传播环境下,这种短时间以集中方式服务社会、增长才干的社会活动参与方式也由寒暑假拓展到课余时间,从集中延伸到日常。当然,在全媒体传播环境下,参与什么样的社会活动需要进行引导,使这种参与的主动性汇聚积极的力量。

第三,全媒体传播活动使大学生更加主动思考自身发展。“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一直是教育的核心问题,而思考这些问题的人大都属于教育的主体群体。大学生的未来发展能否被设定或者设计,在此不做更多评论。而课题在开展调查和分析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大学生实际更加主动思考自身发展。特别是,面对现在经常出现的“潜规则”“富二代”“官二代”等现象,大学生能清醒认识影响自身发展的重要因素是什么,如前面调查中的问题“你觉得实现人生目标最重要的是什么?”,有72.27%的大学生选择了“拼能力、拼做人”,选择“拼爹、拼关系”和“拼运气、拼机遇”的大学生分别占11.22%和16.51%。这反映出当代大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机遇固然重要,但机会永远都是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实现人生目标还是要依靠自己的努力,通过提升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来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在选择职业时,大学生越来越少地受到外界强加的选择,而是出于自己的喜好,同时全媒体传播环境让他们更加全面地接触并相互印证各种意见和建议,从而做出自己的选择,确定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

(三)大学生主体性强化倾向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启示

从网络进入校园的那一刻开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网络面前“如临大敌”,适应的则希望网络带来的问题通过网络的手段解决,而不适应的则声讨网络甚至有时候通过妖魔化网络来解决网络带来的问题。在传统媒体和基于网络的新媒体逐渐融合并形成全媒体传播环境的当下,大学生不是对传统方式全盘否定,也不会被网络随意左右而发生变化,他们在适应与不适应、变与不变、迎合与抗拒、契合与矛盾的过程中,其主体性不断被唤醒并有意愿得到表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体,在全媒体传播环境下应该更有自信,更有作为。要充分利用并促进大学生的主体性强化倾向,使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能够达到自我教育和完成良好个体社会化的转变。要主动适应全媒体传播环境,形成契合大学生主体性强化倾向的教育邦境,构建促进大学生主体性良性发展的有效途径,使教育主体(无论是教师还是泛化的其他教育主体)的作用都能得到有效发挥,促进大学生道德品质和道德人格的全面提升。

进一步分析大学生作为客体在全媒体传播环境下的两个特征,对如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重要启示:一是大学生并非随意被网络左右而发生改变,在全媒体传播环境下其主体性呈现出强化倾向;二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客体,整体来看,大学生群体有着共性特征,但群体性有不断分化的趋势,即在共性与个性、群体与个体之间形成了若干分化、细化的很具体、鲜明的小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