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支柱。高校的任务除了传授高校学生相应的专业技术,还应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成为一名高尚的人。因此,传统文化的熏陶有利于大学生了解我国灿烂的文明,树立其文化自信,培养其民族自尊心。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了解到民族精神的内涵,对当前的社会现状、国际形势有更加明确的认识,从而更加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念,能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提升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积极性与责任意识。
将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同时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课的质量。高校思想政治教师通过革新教育观念,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引导作用,有助于大学生的理解,通过学习传统文化中的榜样人物,使高校生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涵,从而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要让学生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学生的“获得感”是指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实现教育认知之后的主观体验,表达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一种心理状态。只有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为高校学生带来了满意感,才是真正的成功。
(二)多元教学引导学生合理释放情绪
当前竞争压力空前,有的学生看到一些高校毕业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产生了厌学情绪。这种情绪会随着学业压力而越来越大,导致焦虑或抑郁的情绪,产生负面想法,这无疑会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新时期,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必须加强和学生的交流互动,了解其精神状态及存在的情绪问题,对其问题如专业方向或学习成绩问题、竞争压力问题及时予以回复,而对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生活问题、家庭问题也应随时关心,帮助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不应仅仅停留在思想政治教育本身,还应同其他学科诸如音乐、美术等共同发展。通过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转移、缓解压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提升其审美能力,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意识,这对学生身心健康大有裨益。对学生压力的调解,还应发动学生组织进行互帮互助,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除了学习之外,学生在学校里最多的时间就是与同学间的交流,朋友之间可以交流情感,增进友谊,也可以缓解学业的压力,在互相帮助中提高学习成绩,提升个人素质。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了解,相对于思想政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同辈之间的交流可以更加紧密,更有助于传播积极的信号。一些平日里不方便交流的话题也可以更好地进行交流。因此,发挥同龄人优势,可以更好地化解矛盾,及时反馈学生存在的疑难问题,使思想政治教育达到更好的效果
(三)搭建“一体三面式”教育框架
在新时期,高校必须树立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利用先进的教育技术和手段对思想政治教育赋能。教育工作者需对学生的思想成长轨迹和行为动机进行全面了解,令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实效性、时代性和开放性。基于既定的教育大纲与基本的教育需求,搭建层次分明的“一体三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逻辑框架。新时期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应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课程、实训课程、校外实践等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以科学的理念和方法进行融合。在实践育人的过程中,能够使学生针对社会和世界建立多维的审视视角,将自我价值实现与社会的发展进行密切的联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建设,应切实回归价值理性,即培育出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复合型人才。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和现实生活进行有效的联系,构建一个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辩证思想的育人空间。利用理论课程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政治素养和态度;基于实训课程强化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在不同规模的校外实践活动中,思想政治教师多维地观察和了解学生的责任意识,以及他们面对困境和挫折时所展出的态度和行为。思想政治教师利用“一体三面式”教育框架,使学生在知识素养、思维素养、政治素养等方面都可获得良好的培养。
(四)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和体制
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模式,把直接由思想政治教师讲课改为与学生互动相结合,变“说教型”为“参与型”。通过“灌输式”的教学很难产生良好的效果,这就需要高校首先要解决怎么教的疑难问题。因此,充分整合现有资源,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展开分层次教学,结合思想政治课需求,有目的地开展引导式教学。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高校学生的生活与社会经历进行结合,争取体现思想政治课应有的功能。
另一方面,高校的思想政治考评制度也应有所改革,改变传统的以单一的期末考试为主的考评方式,向全方位、多维度测评发展。应开展个性化测评,变刚性要求为柔性要求,满足当前高校学生的需求。从做人抓起,从整体上提升当前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加强与爱国主义教育的结合
新时期背景下,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核心民族精神,是自立自强的强大精神动力。民族精神对当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失去了民族精神这一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便失去了最基本的价值。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大门的打开,大量多元化的价值观相继涌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为此,强化民族精神教育,培养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坚定共产主义思想,对提升大学生辨别能力、自我约束能力及认清现实,增强自信心,避免悲观主义、消极情绪影响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校的爱国主义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是当代大学生形成民族精神的理论基础,对形成旗帜鲜明的民族精神具有指导作用。因此,围绕爱国主义理论应开展相应的时事政治学习、英雄事迹学习、革命历史学习,全面提升高校学生的精神文明素质。高校教育是为我国提供优质劳动力的源泉,是应对我国产业转型时期高素质人才缺口的有力保障,因此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有助于人才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