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客体呈现群体性分化

四、全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客体呈现群体性分化

(一)大学生群体性分化特征和表现更加明显

从前面的分析中,全媒体传播环境使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体的主动性呈弱化倾向,同时这个主体又有泛化趋势,而客体的主体性意识和主体性的表达却越发强烈,除此之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客体的大学生这一群体,则出现了群体性分化的特征和表现。“群体”属社会学概念,是指两个或更多的个人,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通过交往与沟通而形成的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集合体。群体的构成一般要满足以下五个方面的条件:一是有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二是有共同的目标与利益;三是有较持久的交往和稳定的社会关系(信息、思想、情感等交流);四是有明确的行为规范(或约定俗成);五是有统一的群体意识。

大学生本身就是一个群体,在全媒体传播环境下,摆在大学生面前的是丰富多样的全媒体菜单,在这份丰富多彩的菜单面前,大学生的不同口味被充分调动和不断刺激,随之而来的是随着全媒体传播环节下媒介形式的多样和内容的细分,导致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客体在思想状态、行为习惯等方面呈现多样化、个性化。全媒体传播环境使得个性化的个体为找到得以信任和依赖的小群体变得更加简单,从而也造成了大学生的群体性分化。一方面,在越来越依靠合作的当下,从现实生活需要来考虑,独立的个体无论是开展学习活动还是参与到更多的社会活动中,都不可能独立完成,都需要依靠群体的力量。如课题调研大学生的网络“群居”现象时发现,有接近三分之一的受访者对网络“群居”现象的解释是“以在遇到困难时寻求帮助,帮忙出主意”,他们需要进入某个群体当中寻求帮助同时也是有效发挥作用的体现,而由于成长的需要更加多样化,远非传统模式大而统的方式所能满足,因此小群体的灵活性、独特性和鲜明的目标性更能吸引独立的个体。此外,现实中的小圈子也借助网络而更加紧密,比如,“社团群”“学生会群”等,就是现实中小群体在网络上的延伸和表现,可见全媒体传播环境使得满足现实需要更加便利,一方面,造成了群体性分化;另一方面,出于满足个人精神世界的需要。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成长过程中的相对孤立使他们对陪伴的需求更加强烈,他们的独立个性在面对一个大规模群体时的迷失也使得他们希望找到相互认同、彼此依赖的各类小群体,而全媒体传播环境下的网络虚拟性,使得大学生可以完全隐去现实信息,而只把其兴趣偏好、价值取向等精神层面的东西在网络上以虚拟个体形式展现出来,因此更能找到喜欢的群体。比如,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喜欢网络群居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都是陌生人,虚拟化人际圈”,他们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彼此完全陌生,但在虚拟世界却彼此熟悉,从而形成群体性分化。大学生群体不断被分化(分化后的小群体可能相互交叉),其群体性分化特征愈发明显,表现更加突出,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更加深远。

整体来看,分化后的各群体还能够在某些方面表现出学生群体的共同特征,比如在调查中体现出来的思想上整体积极向上,行动上符合学校、家庭的期待,对待新媒体的认知和使用上能够保持一定冷静和理性等,但完全从群体的共性特征出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难以满足群体中因分化趋势而导致的不同需求。在全媒体传播环境下,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体泛化的趋势下,无视工作客体的分化,忽视独立个体的存在无疑给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困境。基于群体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方向上、方法上、内容上都没有错,但很难让每个大学生都能感受到他们实实在在地接受了引导或者影响,这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困境。

(二)大学生群体性分化后的“双面人”和“隐形人”

大学生的群体性分化趋势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挑战,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大学生群体性分化后的“双面人”和“隐形人”现象。“双面人”和“隐形人”并不是一个严格的具有理论性质的定义,而是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特别是从事大学生日常管理和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实际的工作实践中发现的现象。

“双面人”即现实中的表现与网络表现差距较大的大学生人群。比如,有的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不积极参与班级或学校的活动,似乎对身边的什么事情都不关心,但在网络上却积极参与活动,对一些现象和观点主动发声。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可能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很头疼,但实际上,他们在网络上的表现却充满正能量。还有的大学生,他们在身边同学看来总是积极向上的,言语和现实行动上都是中规中矩的,可在网络上却表现出阴暗的一面.与现实生活截然相反。因此,完全依据现实生活中的表现或者依据网络上的表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可能失之偏颇。曾经有一所高校出现了大学生跳楼事件,无论是家长、老师和身边的同学都难以接受这样的结果,因为从他们与死者生前的接触来看,这名同学在日常生活中学习正常、与别人交往正常,从来也没有流露出轻生的念头,可是后来在事件的调查中发现了这名同学在网络上的表现是苦闷的、消极的,这种“双面性”没有被及时发现从而导致了悲剧的发生。全媒体传播环境不是造成“双面人”的直接原因,但强化了现实所处群体与网络所处群体的割裂和差异,使别人更难体察到这

一群体的双面性,这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都带来了影响。“隐形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那些平时在现实生活没受到注意而往往成为工作盲点的一类人。“隐形人”的表现一般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全媒体的快速发展使他们不通过现实交往也能生活,比如学习在网络上完成而不去课堂,吃饭通过网络订餐在宿舍完成,衣物等生活用品通过网购直接送到手中,网上视频、音乐、游戏满足了他们的休闲娱乐生活,因此,完全在现实中隐藏了自己。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角度来看,这类人群从主客体交互的传统平台上消失了,从而也就无法实现教育的功能。另一方面,这类人正常地参与现实生活,但并不与周围现实生活中的人或事发生关系,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显露自己的真实想法,也很少与别人沟通交流。前文列举的高校学生轻生事件也从某个层面反映了这类人群的隐蔽性。可见,全媒体传播环境给这类“隐形人”提供了功能更强大的“隐形衣”,同时,大学生的群体性分化也可能造成了这类人群既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群体也在网络上找不到群体的归宿,因为相对于泛泛的大群体,小群体对于个体的吸纳更加严格,这类人遁形于现实的大学生生活,也遁形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媒体中有过这样的报道,某所高校的大学生失踪了一个多月没有任何人报案,直到尸体在外地被发现,学校和家庭教育工作需要特别关注的一个群体。

(三)大学生群体性分化趋势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启示

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体与客体之间一定要通过媒介进行交互,这一点毋庸置疑,无论是现在一直保持的传统课堂教育、课余谈话还是在全媒体传播环境下的各种媒体平台,交互的载体不是新的方式取代了旧的方式,而是更加丰富多样了,纠结于哪种具体方式更有效不利于主体对客体的影响。直面客体分化的客观事实或许能为主客体之间的良性互动找到最佳方式。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对主客体之间交互形式(包括各种媒体工具)的选择和依赖上呈明显的“功利化”特征,即为实现某个目标或达成某种愿望来主动选择交互方式,对于新媒体则主动关注或参与到某种具体的媒体形式,进而扩展到主动过滤、选择和接受媒体中的具体内容。

在全媒体传播环境下,大学生的主体性意识不断强化,也越发喜欢在自己的小群体中充分表达自己。对于全媒体传播环境下的各类信息,他们已不再满足于被动获取和接受,更加不喜欢主体的灌输,而是会主动选择和追求。但大学生的这种主动选择和追求不是盲目的,起码对每个个体而言,在他们的眼中任何一种选择都不是盲目的,他们有自己的理由和很强的目的性,同时其所在的群体往往更显著、更强烈也更有效地帮助个体达成目的,反映每个个体的目标。在这种情况下,让全媒体“菜单”上的每道“菜品”都加入思想教育工作的内容显然是不现实的,面对分化的趋势,应该做的还是提高大学生主动选择的能力,强化吸收能力,同时注意小群体对个体的影响。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客体的群体特征和分化趋势,直面客体中每个独立对象的“功利化”特征,“因势利导”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种途径。“因”就是遵循,“势”就是日趋形成并不断成熟的全媒体传播环境,“利”就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调查中发现,大学生渴望良好的舆论环境,健康地成长,要满足他们“利”的要求。“导”就是引导、疏导,用他们喜欢的形式引导,比如新媒体工具;用他们渴求的方式疏导,比如,面对面的交流和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