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思政教育客体

一、思政教育客体

(一)思政教育客体的内涵

客体也是借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概念,指在活动中采取被动、消极态势,居于受动、受控地位,具有非主导性、受动性、依附性的特点和功能的一方。这一概念不同于其他哲学中的客体概念。其他哲学中的客体是物,即马克思所说的:“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而思政教育过程中的教育客体是人,是具有能动性的对象。

(二)思政教育客体的特点

思政教育对象是一个复杂的集合体,其不同的部分具有各自不同的特征,需要具体分析。如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地区、不同年龄阶段的教育对象都具有不同的思想特点,这些都是我们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该考虑的重要问题。

首先,思政教育客体具有广泛性。思政教育活动在我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涉及社会的各个部门、各个单位、各个领域。

其次,思政教育客体具有层次性,即层次众多、思想因素多而杂的特性。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每一个人成长所处的社会环境、生活环境不同,因而表现出不同的思想特点。

再次,思政教育客体具有可塑性。思政教育客体能够在教育者的影响下,在教育活动中改变自己的思想和观念,向着社会要求的目标靠近。

最后,思政教育客体具有主体性。它是一种“自觉能动性”,是接受教育的主动性,而不是教育的主动性,它依然是思政教育对象的客体性的特殊表现形式,是教育对象客体主体化的表现。

(三)思政教育客体的主体性

思政教育的客体是思政教育的承受者,或者说是思政教育的实施对象。有些人把思政教育的内容作为客体,以便让承受者可以作为主体,以支持主体间性这一观点。这种做法只适合编写思政教育教材的作者,在这个作者手里,思政教育的内容可以是他作用的客体,但是,在面对面实施思政教育的师生之间,思政教育的内容只是主体作用于客体的工具。

思政教育的客体可以只是被动地承受思政教育,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成功的发挥客体的主体性作用的思政教育工作是解放战争时期的诉苦整军运动。上台诉苦的解放战士即参加解放军的国民党军俘虏,既作为思政教育的客体在台上诉苦,同时又发挥了主体性作用,对台下的其他解放战士起到了培养阶级意识的思政教育的作用。列宁要求的“用先进工人的影响去教育和提高粗工”“依靠群众,通过先进分子教育他们”也是发挥先进分子在思政教育上的主体性作用的表现。

在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方面,习近平同志还提出:“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注重启发性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事实上,恩格斯也曾用类似的话语告诫在美国的德国人如何教育美国人,他在致弗洛伦斯·凯利·威士涅威茨基的信中写道:“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越少从外面把这种理论硬灌输给美国人,而越多由他们通过自己亲身的经验(在德国人的帮助下)去检验它,它就越会深入他们的心坎。”因此,在加强学生的理论学习的同时,还需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以便学生能通过自己亲身的经验,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并检验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