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的表征
(一)媒介网络化
全媒体时代最重要的特点是媒介网络化。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不再以单独的方式呈现,而是转变成了一个网络。不仅媒介网络化了,整个社会都被网络化了。众多的媒介开始向一个系统收缩计算机互联网。近几年来,互联网的影响力日渐突出,不仅用户规模逐渐扩大,而且网络建设的速度也持续加快。互联网的应用呈现出“媒介化”的特点,无论是报纸还是电视都开始将互联网作为一个信息传播与内容服务的平台。在媒体内部的资源整合与流程再造的过程中,互联网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互联网本身就兼具了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媒体的表现形态,又同时兼具传播范围广、互动性强等优势,基于此,各种媒介都纷纷向互联网系统靠拢,形成一个庞大的网络。
正如历史上曾多次出现过的技术变革一样,互联网技术在社会中的广泛应用既会带来技术本身的进步问题,也会带来由此而引起的社会结构和人们思维方式、生活方式改变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如互联网上的言论自由问题,信息安全与治理问题、网络民意的表达问题等,对于执政者而言,其既要充分掌握与运用互联网,同时也需要对互联网进行规范,以促使它的正常有效运转。
(二)空间虚拟化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写道:“计算不再只是和计算机有关,它决定我们的生存。”全媒体时代到来,人们将生活在由电子计算机、电脑网络等基于二进制数码原理的机器所构成的虚拟空间中。“比特将作为信息的DNA迅速取代原子而成为人类社会的基本要素,比特是数字化信息的最小单位,是数字化计算机中的基本粒子,数字信息是由一串串比特来代表的”“出于实用的目的,我们把比特想成二进制中的‘1’和‘0’”。尼葛洛庞帝教授认为,在电脑和互联网迅猛发展的今天,人类正奔向突发巨变的临界点。人类的所有信息在电脑中将转化成“1”和“0”,在虚拟空间中人类可以实现在现实社会中的所有活动,包括购物、聊天、娱乐、交友,甚至是在网络上构建虚拟社区。
互联网突破了地球上时间、空间、地域与媒体的界限,使得各种信息都能以文字、图片、声音乃至动画、影像等各种形式传播,全天候在世界各地间海量、迅速、互动式地交流。在互联网中,信息的融合与冲突形成各种各样的信息圈或信息共同体,社会信息圈还会进一步演化成虚拟的空间,与现实的生活相对应,就构成了虚拟与现实的二重结构,人也生活在两个世界中。在由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构成的虚拟世界中,人们可以自由地游览世界,可以对空间进行自由的选择、组合,人与人之间不必受地域的限制,可以拥有共同的信息,可以进行充分的对话。
(三)传播全球化
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曾经提出“地球村”的说法,今天由于互联网和通信卫星的出现,使这一说法转变为现实。同步卫星高悬在地球上空好比一个高约三万六千公里的超高电视发射塔,一颗卫星的覆盖面积平均相当于地球表面的三分之一,也就是说,只要是在赤道上空每隔120度发射一颗同步通信卫星,那么用三颗卫星就可以实现全球性的电视传播。卫星通信技术在边远地区通信、特种通信以及移动通信方面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而全球卫星通信网的建立使信息在瞬间就可以由地球的这一端传向另外一端。再加上互联网的不断普及,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延伸,使整个地球变成一个小小的村落。
传播全球化是全媒体时代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国家之间在意识形态、文化方面的较量。各个国家的电视台都在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念、文化传统与伦理标准来编制节目,吸引异国受众。互联网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全球信息化的进程,同时全球信息网络的蔓延与媒介文化的泛滥也导致社会的信息环境遭受严重的污染。因此,在全媒体时代,面对信息传播的全球化,政府要具有掌握媒体话语权的能力,对内能够运用媒体进行主流价值观的宣传与教育,对外能够树立良好的形象,避免不良言论对社会发展造成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