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传播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信息偏好
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及其活动直接指向的对象。通常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客体是大学生。全媒体环境下,以新媒体为载体而带来各种社会意识形态思潮以及形形色色的信息言论的传播,尤其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通过适合大学生特点的、然而比较隐蔽的娱乐方式变相地加以传播,对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渗透,对大学生造成思想认识上的冲击和判断选择上的混乱。虽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客体具有主观能动性和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但其年龄、阅历和知识结构等使其受环境的影响非常显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疑是主体通过媒介平台传递信息给客体,同时也要考量工作客体获取信息的方式偏好和内容偏好,主动介入到媒介平台建设、主动改良信息传递方式、积极整合筛选提炼信息内容,从而达到对工作客体实现教育的目的,因此对教育客体的信息偏好进行研究意义重大。
(一)大学生对不同类型媒体的关注程度
在校园日常学习生活中,大学生最常接触的媒体范畴可大概分为两类:一类是社会媒体;另一类是校园媒体。社会媒体以多种形式不分人群地呈现在大学生面前供其主动选择和接受。校园媒体则根据大学生的特点,以大学生为主要受众,参考社会媒体形式呈现在大学生面前供大学生主动或被动地选择和接受。两者有区别,但共同的目的是最大可能性地被最大多数大学生选择从而实现各自的功能。从这一点出发,校园媒体在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的管理下形式与内容均可控,社会媒体除国家法律、法规对内容有所规范外,形式与内容均不可控。
大学生对社会媒体的关注程度大于校园媒体,而在社会媒体中对基于网络发展的新媒体关注程度高于传统媒体,在新媒体中关注度最低的是网络广播,即使如此,也高于对传统广播的关注程度。这样的调查结果与普遍认知相符合,也与社会媒体类型比校园媒体类型更加丰富多元有关,与新媒体的吸引力比传统媒体的吸引力更强有关。在网络新媒体中,大学生关注程度最高前五种类型分别是搜索引擎、社交网站、购物网站、视频网站和门户网站。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5)显示,2015年中网民各类互联网应用的使用率中,排名靠前的按照课题组的分类,分别是即时通信(该互联网应用未在本调查中设置)、网络新闻、搜索引擎、网络休闲(包括网络音乐、博客/个人空间网络视频、网络游戏)、网络购物等。
大学生对于社会媒体的关注上同网民的关注点具有一定共性特征,即对搜索引擎和即时通信的使用频率非常高,其中,对即时通信的使用虽然没有列入关注媒体类型的项目当中,但后续的调查可验证大学生对即时通信的应用非常普遍。同时,大学生群体也与普通网民群体有差异,即对社交网站的关注程度大于普通网民。与普通网民群体的差异恰恰反映出大学生群体的独有特征,即将现实中的交往联系向网络交往联系延伸,而这种特征也带来了大学生的群体性分化趋势。
在继续开展有关大学生上网主要用途方面的调查时,结果显示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了解校内外新闻、资讯,追踪社会焦点的最新动态”“分享个人新鲜事(发状态、晒照片等)或了解亲戚、朋友、同学的最新动态”和“找与课程相关的学习资料/学习课本外感兴趣的知识气其他方面的用途依次排列分别为”阅读小说/观看视频”“结交新朋友或与别人沟通/交流/倾诉”“表达自己对某些事件或问题的看法购物”和“玩游戏”。这样的结果与网络新媒体的关注程度基本契合,体现出当代大学生个性鲜活,喜欢利用网络进行沟通,同时表现出他们对社会发展关注程度高,善于利用网络加强学习。而对于大学生沉迷购物、网游等观点则存在一定程度的误判。
在校园媒体方面,大学生关注度最高的前三种类型分别是校内微博/微信平台、学校/学院网站和公告栏。这三种类型当中虽然都是提供给大学生主动选择的媒体类型,但微博/微信平台无疑最受大学生青睐,也最容易被主动选择和关注。而联系校园媒体实际功能不难发现,学校/校园因经常提供与大学生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通知、报道等内容,与其说是学生的主动选择不如说是因独特信息的权威发布渠道学生不得不被动关注,这一点在随后开展的大学生对获取校内信息的途径调查中能得到印证,也可以从公告栏这一传统方式仍然受到学生关注,甚至关注程度高于别的新媒体类型中得到验证。这样的结果反映出与大学生学习、生活、交往密切相关的媒体类型受到广泛关注,在校园中大学生对校园媒体的功能界定非常明确,这对于如何在校园的传统媒体、新兴媒体中建立广泛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媒体阵地有重要意义。
(二)新媒体使用情况的调查
大学生对各种类型的新媒体最为敏感,这些新媒体的关注度和使用频率也最高,针对大学生新媒体的使用情况,课题组对大学生使用微博、微信、人人网和QQ空间进行了专项调查。从经常使用或登录的角度考量,有57.15%的受访同学最常使用的是微信,而微博、人人网和QQ空间则基本持平,分别是14.56%.13.70%和14.59%。在2018年底进行的预调查阶段,当时大学生微博和微信的使用量基本相当,微博使用量稍高于微信,但半年多之后,微信的使用量已远超微博,其发展速度惊人。不可否认,微信已经成为大学生目前使用最广泛、关注程度最高的一种媒体工具。同时,有78.16%的受访者表示一般会用手机上网,这一结果与《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公布的通过手机上网的网民比例为78.5%,充分说明日前利用移动互联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上网的主要途径。同时经调查,有47.43%的大学生每天会花费1—3个小时在这些媒体上,而有11.59%的大学生甚至每天会花费5个小时以上的时间,周上网时间高于30个小时,远高于2019年中国网民的人均周上网26.1小时。大学生上网时间持续增长为开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网络阵地提供了理论依据。
为了了解大学生在这四种新媒体中关注信息的偏好,课题组在调查中列举了十种常见的信息类型,受访者需选择不多于三项特别关注/转发的信息类型。结果显示,各种信息类型选项中,选择人数比例最高的前三项分别是“好友的动态”(53.30%)、“社会新闻类”(43.41%)、“观点看法”,选择“娱乐八卦类”信息和“艺术体育类”信息的比例分别为19.87%和18.43%,而仅有9.12%的受访者会关注和转发“心灵鸡汤类”信息。其他如“休闲旅游”“购物美食”“科技、财经和文化信息”等,选择比例都在10%—14%。为了进一步了解大学生朋友圈中关注对象的偏好,课题组列举了八种大学生可能关注的对象,同样要求受访者选择不多于三项主要关注对象。结果显示,在主要关注对象中,选择人数比例最高的前三项分别是“身边同学”(49.52%).“亲戚、朋友”(38.49%)、“社会名人”(38.87%),选择关注“网络达人”的比例最低,为9.07%。此外,关注对象为“官方机构”和“校内学生组织”的比例也相对较高,分别是35.84%和20.87%,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生对任课教师和辅导员的关注度不高,选择关注他们的学生比例分别为14.52%和12.34%。在调查大学生朋友圈中陌生人的比例时发现,一半以上学生(52.41%)朋友圈中陌生人的比例低于10%,有33.48%的受访者表示朋友圈中的陌生人比例在10%—30%,仅有4.26%受访者朋友圈中陌生人比例大于50%。
通过调查大学生新媒体使用中信息偏好和交友偏好可以发现,大学生使用各种新媒体工具或不同类型的社交网络,实际上是现实中与同学、朋友交往的延伸,依靠这种关系建立起来的网络关系有长期以来集体生活关系的烙印。通过新媒体,他们了解朋友的状态、社会的状态,但对网络上泛滥的“心灵鸡汤”不太感兴趣,或许是因为来自现实生活的激励和心灵抚慰要远胜于网络,这为开展网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一个思考的维度。与之印证的是,课题组在问卷中询问了“如果老师与你交流,你更喜欢哪种方式?”,有45.38%的大学生喜欢“电话或面谈等传统的方式”,39.07%的同学喜欢“使用微信、QQ等新媒体”,15.55%的大学生觉得无所谓,在全媒体迅速发展的当下,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尝试使用新媒体工具与大学生接触,认为这是贴近大学生活、走进大学生的“圈子”、接受并使用大学生话语体系的一种方式。而在现实情况下,主客体之间传统的面对面交流仍旧高于使用即时通信工具进行交流,虽然网络时代给主客体之间的传统互动带来冲击,主体主动适应这种变化并迎合客体熟悉、善于使用新媒体的需求,但网络平台尚未取代传统方式,呈现出相持状态,这也显示客体实际上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分化,或者说,客体在接受主体的施教过程中对施教形式和内容出现了分化,由于这种分化的出现必然导致相持状态可能长期持久地存在下去。基于此,在全媒体传播环境下,仅重视网络媒介而忽视传统方式实际上并不适应客体的分化趋势,大学生可能更喜欢传统面对面的交流。
综上所述,课题组研究全媒体传播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客体的影响,首先从大学生的信息偏好入手,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大学生对不同类型媒体的关注程度、获取信息的途径与内容的偏好以及对于新媒体的使用情况,调查结果与一般认知比较相近,深入分析调查结果可以得到以下基本结论:
第一,大学生对社会媒体的关注程度大于校园媒体,而在社会媒体中对基于网络发展的新媒体关注程度高于传统媒体,即使在新媒体中关注度最低的网络广播,也高于对传统广播的关注程度。
第二,大学生对于社会媒体的关注同网民的关注点具有一定共性特征,即对搜索引擎和即时通信的使用频率非常高,其中,对即时通信的使用虽然没有列入关注媒体类型的项目当中,但后续的调查可验证大学生对即时通信的应用非常普遍。同时,大学生群体也与普通网民群体有差异,即对社交网站的关注程度大于普通网民。
第三,在校园媒体上各类新闻报道的偏好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还是最喜欢看到有关校园文化活动的新闻报道和有关学校发展的报道;其次是有关政策解读的新闻报道和先进事迹的报道以及对社会焦点问题的解读。
第四,在大学生分享校园网络共享资源的偏好方面,结果显示,大学生最关注的是如何能提高自己实践能力的一些资源(占35%),仅有10%的受访者选择关注纯娱乐性质的资源,排在关于课程辅助学习的网络资源(占22%)、提高个人素质与能力领导力的网络资源(占18%)以及帮助个人发展规划的网络资源(占14%)之后。
第五,通过调查大学生新媒体使用中信息偏好和交友偏好可以发现,大学生使用各种新媒体工具或不同类型的社交网络,实际上是现实中与同学、朋友交往的延伸,依靠这种关系建立起来的网络关系有长期以来集体生活关系的烙印。通过新媒体,他们了解朋友的状态、社会的状态,但对网络上泛滥的“心灵鸡汤”不太感兴趣,或许是因为来自现实生活的激励和心灵抚慰要远胜于网络,这为开展网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一个思考的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