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与社会的联动机制
全媒体的信息资讯拉近了学校与社会的距离,这种现实感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再进行封闭说教。我国现行德育与现代社会的发展存在着不可以忽视的脱节,并且明显削弱了思想道德教育实际的效果。要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转化为自身品德,进而形成生活中的习惯。而要想做到这一点,必须摒弃以往的防御式、回避式的教育模式,推陈出新,不断创新和完善教育模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一,以生活为维度,完善价值内化的德育内容体系。现实世界并不像学校德育课本所阐述的那么单纯美好,当学生们离开了校园,进而投身到社会之中,便会发现课堂中老师的教诲与现实的世界存在着很大差异,有些人就会慢慢丧失那种潜移默化的力量。这种现实生活和学生实际脱节的德育内容,只能最终失去其教育的功能。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的知识讲授和引导,让学生明白幻化多彩的社会生活其实不仅有主流、积极的一面,还有非主流、消极的一面。换句话说,在这个社会上,不仅有美好的物质,还存在不良的现象,并且需要大家共同去抵制与克服。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如果想使自己所教授内容被学生们肯定的接受并且内化理解,最终付诸实践,甚至是形成一生的习惯,那么这些内容的可信度以及可行性都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建立了充分的信任关系,才可以在学生情感的领域中由道德知发展为道德情、道德意志以及道德行。应该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还应该注意选择现实中道德的素材,关注社会的生活以及社会的实践情况,用具有能够反映时代特征的人和事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感染以及激励,从根本上增强道德教育的贴近度和说服力。
第二,将现实作为维度,坚持心灵为导向的德育的目标。在古代的希腊,教育意指引出,说的就是引出一个人来,这个引出的历程就是新人诞生的过程,有孕育的意思。德育教育的目标就应该渗透在社会实践活动、道德关注和社会的道德需要之中。价值导向和社会的风尚通常决定了教育目的和内容。要想明确道德教育的最根本任务,必须首先明确德育的目标、内涵,还应该正确理解道德和人之间的联系。大量实践结果表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才是道德教育的最根本任务。所以,我们应该摒弃社会的本位思想,坚持人类的健康发展与社会应该有机的结合,将人的心灵作为基本的导向,确立和尊重受教育者在整个道德教育过程中主体的地位,坚持实现主体的复位,从而充分发挥出它独特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人的本质就是社会性存在,其发展是不可避免的。只有把人的心灵作为导向的德育目标,才不会忽视对现实的把握和考量。我国古代的德育倡导对人格进行尽善尽美的培育,虽然理论上人人皆可为尧舜,但实际上却只限于外表,在道德上的至圣境界几乎是无人能至。培养面向未来的人,就决定了道德教育的超前性与现实性。如何把握超前与现实的契合点?我们要把人真实的心灵作为导向,从社会现实维度,尽量的贴近受教育者思想以及生活的实际,从而培养出综合素质足够高的合格公民。
第三,把时代作为维度,建设社会需要的德育理论。繁荣和落后并举,是中国学校关于道德教育过程中一大怪异现象。繁荣,指的是数量上巨大。粗略统计结果表明,当前,德育文献以及德育研究人员数量是非常大的。落后,指的是质量上不尽如人意。在日趋增加的德育论文、专著中,却很难发现真正有研究意义和价值的思想观点,往往都沉浸在原有德育理论的框框中。我们应该深入思考该现象的存在原因和改善措施。对于任何一种实践的活动来说,如果没有理论支撑的话,就是空洞的;如果没有理论指导的话,就是盲目的。有效的德育实践与相关理论支撑无法分离。因此,德育的理论一定要随着道德的生活发展而发展,被人们彻底接受的道德教育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道德教育,只有这种道德教育的功能可以实现。
第四,将发展作为维度,改变机械呆板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德国的教育思想家布贝尔说:“品格教育使得教育在本质上名副其实。”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能够塑造出健全人格更重于传授知识与技能。我们都知道,学生的品德形成是由内而外地生长,如果用单纯灌输的方式,恐怕会事倍功半。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离不开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有机统一,而关键在于将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必将以情感为中介。
所以,所有的道德规范均出自人性需求,规定出的是人和人相互间的道德准则,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理解的基础上的。教育在更深层次上看是精神上面的播种,能够得到的不但是知识与能力,更应该包含道德素质和精神内涵。教育是人在一生中展示的过程,即意寓着教育的可理解性,由于展示人生即是对于生活意义进行理解与应用,人生实践的过程就是这样。人们的精神世界是非常丰富的,且有可以无限性拓展的广泛性与发展性,每个人精神能够到达的广泛延伸性与维度是无法预测的,这就是人拥有的可塑性的依托。
所以,对进行德育的内容以及意义的形式理解必定也是多类型的。从这个意义上看,教育没有办法也没有可能将学生精神的世界统一,实际上,我们太强调统一、客观与标准化,这却阻碍学生在精神世界里面能够进行多样化的发展。传授善的意念是一种精神的唤起,并不是一种教导。德育的过程要改变机械呆板的现状,理解广大学生、号召学生,追求善意、实践善意,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当前德育工作的有效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