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高校思政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需要

三、加强高校思政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需要

(一)顺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要求

随着我国科教兴国理念不断深入人心,高等教育已成为国家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呈现出五大发展趋势。第一,发展方向大众化。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民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日趋旺盛,经过连续多年的扩招,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第二,办学方式多元化。一是办学体制多元化;二是投资渠道多元化。第三,办学模式市场化。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高校价值的确认越来越注重社会的认可。高校的毕业生要接受社会的严格挑选,高校的科研成果同样要接受市场的严格选择,高校正从“象牙塔”走向社会,并最终完全融入国民经济的主战场。一些高校的专业设置、招生就业越来越考虑社会的需求。高校与高校之间、高校与科研院所之间、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分割正在被打破。第四,办学途径国际化。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高等教育得以更加广泛地参与到全球范围内的教育服务竞争之中。国内高校与国外高校、研究机构间的国际交流合作空前活跃。第五,办学手段信息化。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普及较早地在高校得以实现。现代信息技术渗透到了高校教学、科研的每一个环节,并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幅度提高了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多媒体教学、数字化校园、网上大学已被人们所熟悉,我国高等教育正全面走向信息化。

(二)高校思政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还不能适应发展的要求

自20世纪90年代末高校实行扩招以来,一方面高校在校生人数大大增加,学生数量突发性膨胀,新生素质下降,大学教育资源紧缺,贫困生增多;另一方面,取消年龄、婚姻等入学条件限制导致生源复杂。同时就业市场化,学生成为高等教育的“用户”和“消费者”,大大改变了其对原有大学教育和学生工作的态度和评价。学生有较强的平等意识、公民意识、法律意识,他们比以前更关注自身的合法权益,比以前更懂得运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权利。因此,高校思政教育的强度、难度明显增加。尽管高校思政教师队伍一直在进行着专业化、职业化的建设,但仍存在着职责不清、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管理不规范、流失严重、队伍不稳定和出口不畅等弊端,这种状况远远不能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因此,必须加强高校思政教师队伍专业化、职业化的建设。

(三)高校思政教师队伍建设专业化的内容及要求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是一项育人工程,既有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又有很强的专业性。高校思政教师是思政教育工作最直接的承担者,其队伍建设必须实现专业化,这是由大学生的特点和形势发展所决定的,是适应思政教育新形势的客观需要。

所谓专业化是指经过专业培训的专门人员专门从事某项工作并不断提高的过程。高校思政教师队伍建设专业化,不仅仅指一般狭义上的专业化,即高校思政教师要成为以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为职业的专业型人才,还包括广义上的专业化,即高校思政教师应该面向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等方面,向专家学者方向发展。这就要求高校思政教师必须要承担一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有条件的学校要对高校思政教师进行教学培训,安排他们承担思政教育理论课、形势政策课或人文类公共选修课的教学,同时学校应鼓励高校思政教师结合自身工作,积极申报思政教育或党建课题,承担一定的科研工作,从而使高校思政教师在教学、科研的磨砺中,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发展自己,逐步实现向专家型的跨越。

高校思政教师职业化建设不仅要研究高校思政教师的职业“出路”,更应着力研究如何增强思政教师岗位的职业吸引力,如何增强他们工作的事业感、成就感,如何构建他们职业的人生价值。同时,也要逐渐破除高校思政教师“出路在于转行”的观念,逐步完善高校思政教师“岗位成才”“岗位发展”“岗位奉献”的激励机制,建立包括考核、奖惩、晋升等在内的一系列思政教师培养长效机制,从而强化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职业化。

所谓职业化,就是建立高校思政教师职业的准入机制,严把进门关,选拔高质量的人才进入到高校思政教师队伍中来;建立高校思政教师职业培训机制,通过岗前培训、调研学习、学历学习等各种形式,加强对高校思政教师的培养,在工作实践中提高高校思政教师能力;建立高校思政教师职业考核机制,明确其职责,根据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和大学生的特点对高校思政教师进行定期的考核与淘汰;建立高校思政教师职业晋级机制,对考核中表现优异的高校思政教师要积极向学校组织部门推荐,使其成为党政后备干部培养对象,在学校选拔干部时优先考虑,从而吸引一大批优秀人才加入学生思政教育工作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