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二、高校思政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队伍结构不合理

由于传统原因和现实因素,目前高校思政教师基本上以大学本科学历为主,且多数是留校学生,学历普遍偏低,思政教育专业毕业的寥寥无几,与高校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多数高校思政教师参加工作后没有经过专门、系统的岗位培训,专业单一,缺乏科学管理知识和思政教育专业技能,因而分析和解决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的能力比较弱,常常出现工作滞后的现象;多数高校思政教师不能有的放矢地结合自己的工作性质博览群书、储备知识,造成知识面狭窄,缺乏思政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穿透性,不能及时根据形势的变化和学生的实际,更新和储备知识,拓展新的知识域和知识面。上述种种原因导致高校思政教师面对学生中出现的一些热点和难点问题,难以站在理论高度予以释疑解惑。特别是在当今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形势下,面对学生对新知识、新科技强烈的学习愿望,缺乏有力的引导,不能把大道理讲实,小道理讲正,深道理讲透,歪道理讲倒,使自身的影响力、说服力、凝聚力受到了削弱,难以真正成为大学生思想上的引路人。

(二)教师队伍不稳定

目前,各高校有相当一部分思政教师,特别是青年思政教师,对从事思政教育工作缺乏应有的热情和坚定的思想基础,缺乏相应的系统理论知识与正确的认识。往往是组织安排的多,心甘情愿的少;借作“跳板”的多,长期安心的少。近几年,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高校竞争机制的引入,相当数量的高校思政教师开始担心所从事的思政工作会影响自己今后的发展,或担心年龄大了届时转岗困难等,从而思想压力大,后顾之忧渐甚。同时,市场经济带来了社会利益的再分配,从事能够直接显现经济效益工作的人,得到了与其付出相对应的收入,相反,那些从事能够带来社会效益而经济效益不突显工作的人,得到的收入常常与其付出不相称。高校思政教师属于后者。无论他们怎样夜以继日地操劳,无论怎样地付出,收入仍然是老样子,加之工作本身又存在许多问题,旧的一套难以取得实效,新的办法还在摸索、探寻之中,致使一些高校思政教师不安心、不尽心、不热心做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于是,一部分人时刻准备转岗,一有机会就“跳槽”从事行政管理或教学工作,还有一批年龄小的思政教师选择报考研究生,走“曲线转行”之路,致使高校思政教师队伍不稳定,师资流失现象十分严重。

(三)教师职责不明确

部分高校领导存在重教学科研,轻思政教育的现象,对思政教育工作的科学性、重要性及规律性认识不足,对思政工作是否要专业化与职业化,认识上有片面性,甚至认为其工作虚而不实,华而不硕,导致高校思政教师在职责和任务上很不明确。用一位思政教师的话来说他们既是教师又是干部,“但往往是教学科研队伍的软肋,是干部队伍的另类”。高校思政教师在工作职能上承担事务性工作比较多,思政教育职能发挥不够,甚至成为办事员、勤杂工和保姆,“两眼一睁,忙到熄灯”,真正花在本职工作“导”上的时间和精力并不多。同时,高校思政教师受所从事专业的限制,在工作成果讲评、科研课题确定、学科带头人评定等方面都处于劣势,使之与其他专业课教师相比,科研能力相对薄弱,科研成果较少,所以尽管他们尽职尽责、勤奋努力,但在职务晋升、职称评聘中仍落后于同期毕业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同学,从而影响其工资收入及住房等方面的待遇。与其他专业课教师相比,高校思政教师往往有一种“二等公民”的感觉,这种状况势必影响其工作积极性,进而影响整个思政教师队伍的建设。

由于高校思政教师多数为留校生,他们只是从其师长身上学到了高校思政教师是如何做的,根本没有机会领略其他学校的工作方法,因而工作没有新思路和新方法,无法注入新的活力,新创造、新文化很难形成;同时留校的高校思政教师,面对的是自己的领导、老师和师弟师妹,工作受束缚,不能放开去做,对老师和领导唯命是从,对师弟师妹放纵宽容,容易形成小团体,致使学校政令不通,工作难以开展。

(四)少数高校思政教师理想信念淡薄

根据中国教育信息网提供的数据,一项对河北大学、河北科技大学、邯郸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等八所高校140名高校思政教师的调查显示:有34.5%的高校思政教师认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将逐步走向融合”,51.6%的高校思政教师认同“私有制是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由此可以看出,在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状况发生新变化的形势下,一些高校思政教师淡化了自身对正确理论的学习,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产生了动摇,是非观念不够鲜明,立场不够坚定,理想信念淡薄。因此,在思政教育工作中,一些高校思政教师很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更有甚者在学生面前随意发表个人不正确的观点,不注意给学生带来的影响。此外,一些高校思政教师对政治缺乏热情,对申请入党也不积极意识形态淡漠,远离政治,不能给学生做出表率,这些势必也会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如何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思政教师队伍建设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五)部分高校思政教师敬业和奉献精神下滑

由于人生价值取向失之偏颇,功利主义倾向趋于严重,一些高校思政教师在个人与集体、奉献与索取、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陷入误区,片面追求个人利益,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大利大干,小利小干,无利不干”,甚至有的高校思政教师利用高校可自由支配时间较多的有利条件,在校外从事兼职,无暇顾及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无心开展有利于学生健康的各项工作,对学生的思想动态不闻不问,对学生的日常生活漠不关心,这样必然会损害高校思政教师在学生中的良好形象,其工作效果也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