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思政教育主体面临的困难

二、全媒体时代思政教育主体面临的困难

(一)思政教育工作难度提升

全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迅速便捷、信息内容碎片化、观点多元化以及信息传播呈现出高度自由和随意等特点,给对信息分辨和判断能力尚不够健全的高校学生带来了极大冲击,对他们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塑造造成了较大影响。我国当前正处于向信息社会过渡的加速转型期,网络空间里各种信息纷繁芜杂、良莠不齐,思想观点多元迸发、激烈交锋,各种不良的社会思潮利用全媒体技术广泛传播,无形中消解了高校思政教育思想引导的功能,再加上某些西方国家借助于全媒体平台,以更加隐蔽多样的手段推送各种信息和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价值观,试图颠覆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能及时地加以正确引导和教育,大学生很容易产生认知扭曲和价值偏离,甚至出现政治信仰缺失和意识形态危机。全媒体在价值导向方面影响力的不断增强无疑增加了高校思政教育的难度。

当然,全媒体环境是科学技术不断创新条件下思政教育环境演进的一个特定阶段,它在给思政教育工作带来挑战和负面影响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为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条件和机遇。全媒体环境下,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可以变得更加多元化,较好地克服传统媒体传播环境下思政教育方式相对单调、单向、平面化等问题,使得思政教育工作更加深入、丰富、细化,相对能够更为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学习、思想和心理问题。但是,不可忽视的一点是,在达到提升思政教育实效这一目的的过程中,学生关注的内容越来越庞杂,而且对信息的价值取向呈现明显的发散性。

(二)思政教育传统的育人功能受到冲击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教育主体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思政教育的效果。在当今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全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作为教育主体的角色定位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但其主导地位有所动摇的情况却不容忽视。在传统的思政教育工作理念和教育模式下,教育者所拥有的知识、信息在质和量上都有压倒性的优势,学生多为单向被动地接受。但在全媒体传播形态下,单一的信息传递方式被打破,传播者和受传者具有平等地位和很强的双向流动性,每个用户都是传播者和受传者的集合体,大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话语权空前增强,他们不但积极地搜索、推送信息,还主动参与到信息的创造和传播过程之中,这种参与的过程激发了大学生的主体价值意识和自我教育意识,大学生更趋向于相信自己的独立判断,他们的思想活动和思维模式不再拘泥于传统,对权威不再盲从,而是服从于自己的感觉、认知和观念,成为思政教育体系中积极活跃的一部分,这促使思政教育者和受教育对象的相互关系发生深刻变革。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意味着一个媒介化生存时代的生成,身处其中的人和工作都不可能摆脱其带来的影响,乃至“人与媒”之间的关系逐渐成为这个时代作为一个人的社会属性的组成部分。全媒体传播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思政教育的方法手段更加灵活多样,在客观上拓宽了思政教育的平台和途径,并且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使得这项工作的内容和方式更加丰富多彩,但与此同时,对思政教育主体的媒介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全媒体的载体技术含量较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除了应该具备过硬的政治素养和道德品质、全面的知识结构和工作能力之外,还需要具备适应全媒体传播和发展要求的媒介素养。只有具备较高的媒介素养,才能更好地适应全媒体带来的挑战,才能担负起对全媒体信息的解构和建构的重任,才能增强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当前的高校思政教育者,尤其年龄偏大的群体,在相关媒介素养方面与全媒体环境下的思政教育工作要求上还有一些差距,在运用网络为主的技术教育方面尤显不足,其能力有待提升。

(三)思政教育的组织领导工作变得更加复杂

思政教育环境作为思政教育工作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具有对于教育对象的导向功能和感染功能,以及对教育效果的强化功能。同时,又由于它与其他要素紧密联系在一起,对于教育者以及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也都有着很大的影响。

全媒体环境给思政教育增效带来了诸多便利的同时,也使得思政教育的组织领导工作变得更加复杂。全媒体环境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自媒体的能量得到充分的释放,虽说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这种一对多的关系依然存在,然而对于从事思政教育的教师队伍而言,传统的近距离、面对面的工作形式已相对成熟,倚重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很难提升其教育效果,而对于全媒体的认识和利用还处于适应和探索阶段。全媒体是一种自媒体,在网状结构的媒介平台上,每个人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和消费者,又是信息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再加上全媒体具有即时性、裂变式的传播特点,信息的接收和传播过程非常迅捷,而且以微信为代表的传播方式还具有私密性和隐蔽性。对信息终端难以控制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更增加了把握学生思想动态的难度,组织领导思政教育工作也由此变得更加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