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在传统意义上,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不但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发起者、组织者,还是实施者、决策者和塑造者,是“具有一定教育能力并从事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与实践活动的人”。广义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指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机构和人员。狭义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指根据一定社会、阶级的要求,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实施者、调控者,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依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事实,本课题所探讨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仅从狭义的角度着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体特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高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组织者、管理者、实施者。
这些主体既包括专职的,也包括兼职的。本课题以研究专职思想政治教育者为主,包括了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学校学工部和团委的工作人员、学院分党委书记和副书记、学院其他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如班主任、辅导员,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等。全媒体传播环境下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不仅给人们获取所需的大量信息带来便捷,同时作为对大学生有潜移默化的有效宣传教育形式,从根本上突破了以往“以课堂为中心、以校园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基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必须对其当前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进行研究,摸清楚全媒体环境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带来的变化.以更有效地提升教育主体在新形势下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调查表明,中国的媒介生态格局已发生了显著变化。全媒体传播环境下各类媒体不断融合并得到迅速发展,信息交换的速度不断加快、深度不断加深、广度不断拓宽,使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丧失了部分信息优势,固有的教育方式方法失灵,话语权削弱,这对其有效开展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度提升
全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的迅速便捷、信息内容的碎片化、观点的多元化以及信息传播呈现出高度自由和随意等特点,给对信息分辨和判断能力尚不够健全的高校学生带来了极大冲击,对他们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塑造方面造成了较大影响。我国当前正处于向信息社会过渡的加速转型期,网络空间里各种信息纷繁芜杂、良莠不齐,思想观点多元迸发、激烈交锋,各种不良的社会思潮通过新媒体技术广泛传播,无形中消解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引导的功能,再加上西方国家借助于新媒体平台,以更加隐蔽多样的手段推送各种信息和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价值观,试图颠覆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能及时地加以正确引导和教育,大学生很容易产生认知扭曲和价值偏离,甚至出现政治信仰缺失和意识形态危机.新媒体在价值导向方面影响力的不断增强无疑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
全媒体环境是科学技术不断创新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演进的一个特定阶段,它在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挑战和负面影响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条件和机遇。全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可以变得更加多元化,较好地克服传统媒体传播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相对单调、单向、平面化等问题,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深入、丰富、细化,相对能够更为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学习、思想和心理问题。但是,不可忽视的一点是,在达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这一目的的过程中,由于学生关注的内容越来越庞杂,而且对信息的价值取向呈现明显的发散性,诸如学生在网站、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上提及的午休时间、食堂饭菜质量、洗澡堂的设施、宿舍空调安装等校园事件,都有可能在各说各话的环境下持续发酵,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影响,从而使得引导教育的内容设计等工作量相应地不断增加。而且,在新媒体不断出现的情况下,由于学生使用的网络平台较多,并不「分集中,很难通过新媒体全面掌握学生的思想行为动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所使用的工具层面很难聚焦,需要从多种媒体去关注学生都在干什么,工作量相应地会增大。换句话说,根据不同媒体的使用情况来制定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针对性地形成方案,集中施力,较为费时费力。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养有待提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教育主体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在当今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作为教育主体的角色定位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但其主导地位有所动摇的情况却不容忽视。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和教育模式下,教育者所拥有的知识、信息在质和量上都有压倒性的优势,学生们多为单向被动地接受。但在新媒体传播形态下,单一的信息传递方式被打破,传播者和受传者具有平等地位和很强的双向流动性,每个用户都是传播者和受传者的集合体,大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话语权空前地增强,他们不但积极地搜索、推送信息,还主动参与到信息的创造和传播过程之中,这种参与的过程激发了大学生的主体价值意识和自我教育意识,大学生更趋向于相信自己的独立判断,他们的思想活动和思维模式不再拘泥于传统,对权威不再盲从,而是服从于自己的感觉、认知和观念,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积极活跃的一部分,这促使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对象的相互关系发生深刻变革。受教育者的参与度、自主性以及独立判断能力均大幅增强,严重冲击了教育者的知识垄断地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主导性话语权逐渐被削弱,在二者的互动过程中甚至会出现更加强烈的思想碰撞和冲突。同时,新媒体平台的出现,提供给大学生前所未有地多元化信息和多样化视角,部分大学生存在阅读方式娱乐化和碎片化的现象,并以此来解读各种复杂而深刻的社会问题,传统教育所强调的思想深刻性、逻辑条理性、内容全面性被边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高校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在无形中被削弱。
全媒体环境时代的到来,意味着一个媒介化生存时代的生成,身处其中的人和工作都不可能摆脱其带来的影响,乃至“人与媒”之间的关系逐渐成为这个时代作为一个人的社会属性的组成部分。新媒体传播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手段更加灵活多样,在客观上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和途径,并且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使得这项工作的内容和方式更加丰富多彩,但与此同时,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媒介素养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于新媒体的载体技术含量较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除了应该具备过硬的政治素养和道德品质、全面的知识结构和工作能力之外,还需要具备适应新媒体传播和发展要求的媒介素养。只有具备较高的媒介素养,才能更好地适应新媒体带来的挑战,才能担负起对新媒体信息的解构和建构的重任,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尤其是年龄偏大的群体,在相关媒介素养与新媒体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求上还有些差距,在运用网络为主的技术教育方面尤显不足,有待提升。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工作变得复杂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具有对于教育对象的导向功能和感染功能,以及对教育效果的强化功能。同时,又由于它与其他要素紧密联系在一起,对于教育者以及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也都有着很大的影响。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研究不够.对于全媒体传播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影响大学生思维方式的机理、外部网络等媒体的负面投射、微信及微博的舆论影响、“段子化”的情绪表达方式和新媒体传播实时化、移动化的传播特点和规律等,均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深入的前瞻性研究以及有效的对策研究。
全媒体环境给思想政治教育增效带来了诸多便利的同时,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领导工作变得更加复杂。全媒体环境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自媒体的能量得到充分的释放,虽说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这种一对多的关系依然存在,然而对于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队伍而言,传统的近距离、面对面的工作形式已相对成熟,倚重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很难提升其教育效果,而对于新媒体的认识和利用还处于适应和探索阶段。新媒体作为一种自媒体,在网状结构的媒介平台上,每个人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和消费者,又是信息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再加上新媒体具有即时性、裂变式的传播特点,信息的接收和传播过程非常迅捷,而且以微信为代表的传播方式还具有私密性和隐蔽性。
针对信息终端难以控制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更是增加了把,学生思想动态的难度,组织领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由此变得更加复杂。因此,要充分研究和发挥全媒体的优势,研究网络传播规律,合理利用现代的新媒体平台,拓宽工作渠道,创新高校育人机制,突破教育过程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实现旧有的、封闭的工作模式向新生的、开放的工作模式转变,提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互动交流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