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的困境
近年来,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改革有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但是,与如今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严峻形势相比,仍然存在着脱节与滞后的问题。
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评价的目标、层次、过程、标准、搜集、反馈、处理教育评价信息的方法等还没有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现行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在操作过程中缺乏清晰的路线和统一的标准,且在理论与实践中得到认可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尚未构建。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目标狭隘
教育测量学认为,教育评价的实质在于价值判断,是“对象阈限”在于受教育者的发展变化及构成变化的诸种因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目标体系应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主体价值需求的逻辑反映,体现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整体的应然目标系统,其涵盖的层次、角度应是合目的性、合规律性引导和规范思想政治教育诸多活动的。但目前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目标相对还是比较狭隘的,在教育客体的认知中,往往关注终极目标客体,即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高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而对于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其他客体认知不清或者忽略,覆盖面过窄,对高校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也存在着偏颇之处,如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思想道德变动等的测评方面,由于缺乏相对客观、量化的技术手段,使得这些思想政治教育长期处于模糊状态。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结构单调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评价结构上,是主要采取自上而下的形式开展的,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情况进行评价,高校、教师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的效果等进行评价,这种通贯式的评价结构往往对应的是终结性评价,而诊断式评价、形成性评价、对策性评价和鼓励性评价方式则应用较少或者遗漏,评价方式的单调使得教育评价应具有的诊断功能、改进与形成性功能、区分优良功能、鉴定功能、激励功能和导向功能等无法充分发挥,从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缺乏客观性、全面性、一致性和灵活性。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过程缺乏针对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过程反映的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情况进行评价的流程、节点,评价过程是否顺畅、有序、科学,直接影响最终的评价结果。而目前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过程涉及面比较广,体系过于庞大,评价的指标体系基本上要求面面俱到,更多反映的是硬件要求,而对于评价的软要求则涉及较少。尤其是在评价地衔接、责任界定等方面,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无序状态,从而导致评价过程出现了断裂与界限模糊问题。同时,在实际的评价过程中,过于依赖量化手段,过多强调评价的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的运用,把一些综合的教育问题及无法量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深层次的活动和反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变化的活动和现象加以量化处理,忽视了较高层次的大学生认知能力、情意能力的评价,对于难以用分数来测评的如意志力、创新精神、自主意识、探索精神等都也以客观的态度来测评,由于定量分析存在的缺点,往往容易导致测量结果无法反映真实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变化的过程,导致价值评价、行为选择和决策活动出现不准确的现象,而准确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动态变化,并由此为依据制定相应的政策和体制又是评价的最终目的。
(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标准的主观
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是一个价值判断过程,必须依据一定的价值标准进行。这个价值标准,是指评价主体对评价对象进行认识和评价时所依据的准则,由于不同的评价主体对同一评价对象往往会产生不同的认识和不同的判断,因此,在评价过程中必须制定一些标准,并用这些标准去判断质量是优还是劣,是合格还是不合格。由于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更多地是为了追求其效果与目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在于其是内心世界的变化,因此,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标准的确定具有一定难度。尤其随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诸多面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局面,高等教育的发展也随着发生了重大变革,教育的理念、体制、机制等都有了根本性的变化。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标准也要与时俱进,要体现出灵活性与多样性的统一,以及主观判断与客观判断的统一。但是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标准的模式相对固定,评价内容相对滞后,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标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有机统一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即没有把评价标准的多样性、自主性与统一性、一致性结合起来,没有严格地区分教育对象、教育要求和教育目的,从而导致符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多种标准与规程迟迟构建未果,在评价中,以简单代替复杂,以单一性代替多样化、形式主义的现象比较普遍,也就无法客观地反映出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的不平衡性和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差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