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客体的思想行为的变化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就是关注工作客体的思想和行为特征,并主动介入以期对其产生影响,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课题组以全媒体传播环境对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影响和对行为习惯的影响两个大类为主要调查点,总结全媒体传播环境下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变化,从而为如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依据。调查全媒体传播环境对思想状况的影响集中在调查大学生道德养成与价值取向两个方面,对行为习惯的影响集中在调查大学生学习习惯、网络社交习惯、休闲消费习惯以及对虚拟和现实世界的认知四个方面。
(一)全媒体传播环境对大学生道德舞成的影响
就像硬币的两面,全媒体传播环境对大学生的道德养成可能带来正面的影响也可能带来负面的影响,而正面和负面的影响有时候既来自正面的宣传,也来自负面的宣传,从这点出发,课题组从正、反两个方面考量全媒体传播环境对大学生道德养的影响,同时通过设置参加志愿活动的原因探究大学生对服务社会的看法。在对有关模范人物和先进事迹的正面宣传对大学生所产生积极影响的调查发现;21.12%的受访者表示“以获选人物为榜样,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34.15%的受访者认为“觉得感动,偶尔拿来勉励自己”;30.46%的受访者认为“节目播出时很有感触,但是一段时间后影响就淡了”。这说明媒体对于模范人物和先进事迹的正面宣传还是非常重要的,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的形成,关于对大学生参加公益活动的原因进行调查的结果也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点,13.89%的大学生的积极参与是由于深受相关网络报道的感染。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对于模范人物和先进事迹,部分大学生有反面认知,如有7.92%的受访者感到“排斥或者讨厌,都是包装出来骗人的”,同时有6.34%的受访者觉得“无所谓,与我无关。”这说明,当前的媒体传播环境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是较为复杂的,一些大学生对于媒体缺乏信任,甚至对好人好事的宣传产生较为极端的抵触情绪。此外,媒体有关“做好事反而被讹诈”的类似报道,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或多或少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导致部分大学生在面临此类假设场景时有些顾虑或不能做出正确选择。不过在正面的引导下,这种负面信息可能也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比如,激发大学生改变社会风气的责任感。这一点在下面的反向调查中有所体现。
在反向地进一步地通过“倒地老人扶不扶”的问题调研大学生个人观点和行为中,12.80%的受访者选择“扶,不计后果”,56.10%的受访者选择“扶,但会采取自我保护措施”;选择“装作没有看见”的大学生占4.43%,同时有12.17%的大学生选择“不太确定自己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做”这类问题之前在网络上也有过很多的讨论,全媒体传播环境更倾向于站在道德的高度去谴责,而在言语间却透露着不要管闲事的思想,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还保持着自己的主见,折射出来的是当代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特别是对道德引导的担当。
全媒体传播环境下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养成不管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影响,实际上起到的积极作用大于消极作用,或者说,负面的信息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积极作用,那就是在正面的引导下,负面信息可能更加激发大学生的担当意识。全媒体传播环境使得当今社会全方位、立体地呈现在大学生面前,象牙塔中的大学生虽然没有进入社会,但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能更加直接地了解社会、参与社会,甚至影响社会风气。可以看到,因为大学生在校园中持续受到良好的教育,在公民的道德素质饱受质疑的当下,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公民道德问题不必持有悲观态度、批判态度,当代大学生坚守着他们的责任底线。这方面的特征在大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原因调查中也有体现,超过半数(57.26%)的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原因是想“锻炼自己、服务社会,可见,大学生的公民道德状况总体向上向好,不必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过于悲观。而且,也能看出,大学生变得日益理性,不但倾向于在富有担当与责任的过程中积极釆取措施保护自己的权益,还能够客观对待负面信息,具备一定的信息辨识能力。从这一点出发扩展到大学生对于媒体中出现的关于国家、社会发展的负面消息的看法,超过一半的大学生(50.51%)“接受部分负面消息”,但对国家和社会未来发展“仍积极乐观”的占15.26%的大学生“充满信心,不相信负面消息”,而“相信大部分是真的,对未来信心缺失”和“对此毫不关心”的大学生比例分别仅占5.71%和2.66%。这也说明在全媒体传播环境下,只要加强引导,大学生能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思想风貌。
(二)全媒体环境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
除了道德养成,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研究全媒体传播环境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的影响,课题组在此方面通过设置社会上经常出现的典型话题对大学生进行调查。
通过调查大学生对网络热点问题的看法来考查全媒体传播环境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调查中,当问及大学生对“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这种观点的态度时,21.35%的受访者认为“完全错误,58.26%的受访者认为“也对也不对”,有10.82%的受访者认为“完全对”,同时有9.57%的受访者对此“无所谓”,持“也对也不对”观点的比例过半,陷入“怀疑论”,究其原因,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的理想和信念发生了动摇,社会上热衷追逐金钱的世俗观念影响和扭曲了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他们缺乏对社会上的一些不正常的现象的正确认识,缺少崇高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人生追求。这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全媒体环境下舆论导向存在的一些失误和偏差以及当前的教育机制中理想信念教育的弱化、欠缺。反映出当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有待引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是理想信念教育亟须进一步加强。而且,在大学生培养过程中,需要加强对其科学思维方法和思维方式的培养,提高其对各种信息事件的判断和辨识能力,形成个人的科学认知。当然,在此过程中,对于网络上的负面信息及时进行正确的引导也显得非常重要。
当然,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卷调查中,面对“你觉得实现人生目标最重要的是什么?''的问题,在给出的三个选项当中,有72.27%的大学生选择了“拼能力、拼做人”,选择“拼爹、拼关系”和“拼运气、拼机遇”的大学生分别占11.22%和16.51%。这反映了当代大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机遇固然重要,但机会永远都是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实现人生目标还是得依靠自己的努力.通过提升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来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大学生总体上积极向上的做人做事态度,也反映了他们优良的素质。
(三)全媒体环境对大学生行为习惯的影响
了解大学生的行为习惯是主体介入客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在行为习惯中,课题组重点调查全媒体传播环境下基于网络的学习习惯、社交方式、休闲消费行为以及职业选择出现的变化,并考量大学生对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认知,从而为主体更好地开展工作提供帮助。
1.对大学生学习习惯的影响
网络丰富的资源为大学生学习新知识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此情况下,大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否出现了新的特征?课题组调查了“新媒体进课堂会给你的学习带来哪些影响”,18.44%的大学生认为新媒体带来了“平等互动的师生交流模式”,35.93%的大学生认为是“种类丰富的课程参与形式”,30.31%的大学生认为影响来自新媒体有“丰富的教学资源线上共享”,还有15.32%的大学生认为是“新颖有趣的教师授课方式”。可以看到,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正在给大学生带来影响,而大学生对这种影响应充满积极的期待。同时,经调查发现,当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不理解的知识点的时候”,31.13%的大学生会“到网络上寻求帮助”,27.28%的大学生会“向身边同学请教”,31.15%的大学生会“向任课教师请教”,10.44%的大学生会自己查阅教科书、参考书,这说明,现在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中知识获取的一部分,并扮演着“任课教师”和“身边同学”的身份。
2.对大学生网络社交习惯的影响
经调查,20.01%的受访者喜欢以实名制的方式参与网络活动,41.06%的受访者则喜欢以匿名制的方式参与,其数量超过实名制的一倍。此外,有35.82%的受访者表示要视情况而定,主要是根据具体的网络参与方式来确定,仅有3.11%的同学认为“无所谓”,课题组针对大学生的网络“群居”现象进行了调查,以探究大学生网络聚集的原因。关于对网络社区看法的5个调查选项当中(要求选择不多于3项),选择“和同事、亲戚、朋友在一起时,很难找到共同话题,在这里有归属感”的比例为14.15%,选择“可以在遇到困难时寻求帮助,帮忙出主意”的比例为27.10%,选择“没什么用,大家一起打发时间,无聊的象征”的比例为31.46%,选择“都是陌生人,虚拟化人际圈”的比例为16.36%,选择“和他人关系融洽,很好沟通交流”的比例为10.67%。由此可以推测大学生对于网络虚拟社区实际并不留恋,并没有强烈的归属感,也不见得网络的交流会比现实中更容易,虽然遇到问题可以在网络社区中征求意见,但很多时候只是无聊想去“逛逛”而已。当回答“网络社区带给他们的最大乐趣”问题时,27.16%的受访者认为是“自由,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与此比例相当的受访者(26.93%)认为最大乐趣是“可以比较轻松地与老师、学长、男神/女神交流”,38.98%的受访者认为最大的乐趣来自“可以看很多有趣或有益的内容,仅有6.92%的受访者认为他们的乐趣是”提供了自我展示的空间由此也可得到与上述类似的结论:大学生网络聚集的目的是比较积极的,而且愿意看到有趣或者有益的内容。这为利用网络开展引导工作提供了依据。
3.对大学生休闲与消费习惯的影响
为调查大学生在学习之余的放松和休闲情况,列举了包括“网上玩游戏”等6个选项,要求受访者选择不多于3项。调查结果显示,选择在“网上看电影、电视剧或其他视频”的比例为59.12%,在所有选项中排名最高;而选择“参加学校的各类活动”的比例为21.51%,在所有选项中排名最低;选择“在网上随意浏览,打发时间”和选择“到户外运动、逛街、游玩”的比例分别为33.43%和34.17%,比例相当;同时选择“在网上玩游戏”和选择“与朋友吃饭、聊天”的比例也大体相当,分别为26.12%和25.36%。所以总体来看,大学生课外想休息放松一下的时候,大部分会选择在网上看电影、电视剧,但包括户外运动等很多线下的休闲方式也是大学生喜欢的,大学生选择网络休闲的活动和线下的活动比例接近3∶2。大学生休闲的途径还是非常多样的,应当进一步鼓励大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自2008年以来,网络购物越来越受到追捧,课题组针对大学生“网络购物”还是“实体店购物”的消费习惯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4.01%的大学生表示“能在网上买的都在网上购买”,而“根据所购物品的情况,选择网上购物或去实体店,但更倾向于网上购物”的大学生所占比例为40.33%,显示考虑“但更倾向于实体店购物”的大学生所占比例为39.15%。仅仅有6.51%的大学生表示“基本不网购”。由此可见,网络购物的方式已经同实体店购物的方式平分秋色,且网上购物更加受到大学生的推崇。
4.对网络与现实之间关系认知的影响
网络与现实生活有很大不同,大学生对于两者的关系是如何看待的,自己能够处理好现实与网络的关系吗?调查结果显示,近一半的大学生(49.49%)认为“自己能够妥善处理网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认为“不知道如何处理二者关系”的大学生仅占5.03%。此外21.40%的受访大学生认为“我更喜欢在网络中实现自我,不喜欢面对现实生活”,24.08%的受访大学生认为“网络过于虚幻,我更喜欢现实生活”,比例比前者略高。对于如何帮助那些沉迷于网络的同学摆脱这种状态,受访的大学生也表达了他们的观点,在给出的四个选项当中,选择“老师、父母、亲人多沟通,多督促,给他关爱和建议”的占24.19%,选择“身边的同学、朋友多关心,多帮助,带他参加集体活动”的占49.27%,选择“校方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现实干预”的占19.31%,仅有7.23%的同学选择“借助断网、删游戏等强制手段总体来看,大学生对于网络与现实有着比较清醒的认识,网络形式虽然是虚拟的,但折射的是现实的生活,因此即使出现了沉迷于网络的现象和问题,大学生普遍认为最好的解决方式也是要通过实实在在的关心、关爱去解决,而针对网络问题声讨网络本身而忽视现实问题显然是本末倒置了。
综上所述,课题组研究全媒体传播环境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与经验认知相比较,有的互相认证,有的则与一般认知相互矛盾。总体而言,全媒体环境下,各种媒体的涌现使得大学生获取信息更加便利,全媒体传播环境对大学生的道德养成、价值取向以及学习、交往、休闲和购物方式等都产生了影响。从道德养成和价值取向方面的影响来看,全媒体传播环境下,不管是正面的影响还是负面的影响,实际上积极作用大于消极作用,或者说负面的信息在某种程度上也起到了积极作用,那就是在正面的引导下,负面信息可能更加激发了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改变一些不良的价值取向。同时,大学生能够利用各种媒体,服务于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无论是通过大学生自己的主观判断还是客观效果评判,全媒体传播环境给大学生带来的积极影响都大于消极影响。从消极影响以及造成的后果来看,全媒体传播途径下,海量的、良莠不齐的信息在丰富大学生认知的同时,也给大学生的思想带来了一定的困扰,不知道该如何选择和判断接收到的信息成为困惑大学生的最突出问题,而产生的负面影响也是因为在没有正确引导下接收和接受的结果,大学生希望能够找到帮助他们更好利用网络的途径,也希望能得到他人的帮助和指导,这是在全媒体传播环境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