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思政教育主体
(一)思政教育主体的内涵
思政教育过程中提到的主体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意义上讲的,是指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思政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施加教育影响的个体或群体,是思政教育活动的发动者、组织者和实施者。
(二)思政教育主体的特点
思政教育主体作为教育过程中能动的因素,它具有鲜明的特点。第一,阶级性。马克思曾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第二,主导性。教育者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第三,客体性。思政教育者的教育活动受思政教育对象和环境的制约,被客体所审视。这是在思政教育过程中主体客体化的典型表现。
(三)思政教育主体的客体性
马克思指出:“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有人也曾以此强调主体性,因为这意味着有另一个主体来作用于教育者。但是,马克思这句话无论如何也引申不出教育者要受受教育者的教育这样的意思。一方面,教育者本人有一个成长过程。在受教育阶段,教育者还不是主体,而是教育的客体,成长后可以转换成主体,成为教育者,这时他要教育其他客体。另一方面,教育者本人还要受继续教育,从而是具有客体性的主体。显然,思政教育的不幸就是主体的思政教育没有得到客体的认同,没有使客体成长为同质的主体。而要使思政教育得到客体的认同,主体和客体必须是同一个阶级的人,主体本身还必须以身作则,身体力行,成为能够鼓舞和推动客体前进的人。
因此,要抓好高校的思政教育,首先要抓好高校的教师队伍建设,必须淘汰那些从事反面思政教育的教师,尤其思政理论课的教师。对于专业课的教师,如果他是可以替代的,就用思政意识合格的教师替代他;如果他是不可以替代的,就对他进行批评教育,转变其思想观念,或者加强教学监督,增加相应的思政教育活动,消除其负面的影响。其次,要抓好高校教师的思政教育工作,使教育者接受(继续)教育。要求各地党委书记和有关部门党组书记去抓好高校教师的思政教育工作,使高校教师成为合格的即能履行党的思政教育方针的主体。
只有这样,高校教师才会主动地履行思政教育主体的职能,按照习近平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去“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只有这样,高校教师才会“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只有这样,高校教师才会主动地去“学原著、读原文、悟原理”,不断增强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