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电池自放电如何维修?
2025年09月26日
56.蓄电池自放电如何维修?
充足电的蓄电池放置不用的情况下,逐渐失去电量的现象称为自放电。自放电是指铅酸蓄电池内自行消耗电能,蓄电池自放电是不可避免的,对于充足电的蓄电池,在30天内若每昼夜容量降低不超过2%,则为正常放电。
蓄电池产生自放电的主要原因如下:
1)电解液相对密度偏高或蓄电池外部不清洁,如蓄电池盖上洒有电解液,使正、负极柱间产生漏电,均会引起蓄电池自放电。
2)蓄电池电极隔板腐蚀穿孔、隔板破裂,造成局部短路,或活性物质脱落过多,并沉积在蓄电池底部,使正、负极板直接连通而短路,引起蓄电池内部自行放电。
3)电解液不纯,电解液中含有有害杂质(铁、锰、砷、铜等离子),或添加的不是蒸馏水,这时电解液中的杂质随电解液的流动附着于极板上,各杂质之间形成一定的电位差,便会在蓄电池内部形成许多自成通路的微小蓄电池,使蓄电池常处于短路状态。试验表明,电解液中若含有1%的铁,蓄电池充足电后会在24h之内将电能全部放完。
4)蓄电池极板本身不纯,含锑量过高或含其他有害杂质,也会形成许多微小蓄电池,杂质与极板间或不同杂质间产生了电位差,变成一个局部蓄电池,通过电解液构成回路,产生局部电流,而形成自放电。
5)蓄电池存放过久,电解液中的水与硫酸,因密度不同而分层,使电解液密度上小下大,形成电位差而自行放电。
6)正负极板硫化后极隔板孔隙堵塞,导致蓄电池内消耗增大,都是导致蓄电池产生自放电的原因。
为减少蓄电池自行放电,使用过程中应保持向蓄电池中加注的电解液不含杂质;平时补充水时,应加注蒸馏水、拧紧加液孔盖,防止杂质进入蓄电池内部。
当蓄电池已经产生严重自行放电故障时,可将蓄电池完全放电或过放电,使极板上的杂质进入电解液中,然后将旧电解液倒掉,并用蒸馏水仔细清洗,最后灌入新电解液进行充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