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虫害防治存在的问题

植物病虫害防治存在的问题

自农作物人工种植以来,人们就和各种植物病虫草害打交道。化学农药发明以来,人们一度认为自此便解决了病虫草害问题,但随之而来的药物残留、病虫草害的抗药性与再增猖獗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很多年龄较大的人对滴滴涕(DDT)、六六粉印象深刻。无论是危害庄稼的各种毛虫,还是传播疾病的虱子、跳蚤、蚊子等,DDT都有良好的杀虫效果。然而,人们很快发现,过分依赖杀虫剂,对人类健康和环境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DDT在环境中很难降解,能随着食物链进入生物体内,鸟类体内含DDT会导致产软壳蛋而不能孵化;水中的DDT对鱼类高毒;吃了被DDT污染的食物后,可使人类致癌、精子减少,并导致婴儿畸形。因此从1970年以后,多数国家明令禁止或限制生产和使用DDT。

除了DDT之外,毒鼠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是一个典型例子。20世纪八九十年代,农村大量用毒鼠强毒杀老鼠,但同时,中毒的老鼠将猫、狗和蛇也毒死了,而老鼠随之又产生了抗药性,由于猫、狗和蛇的产仔速度远没有老鼠的快,导致老鼠再增猖獗。随着毒鼠强的禁用,农村猫、狗和蛇种群数量的回升,才再一次将老鼠控制在一个可容忍的范围之内。

1993年,我国北方各棉花种植区棉铃虫大规模发生,产生了这样的一种说法,即种棉花有三死:种棉花能把人累死,打药防治棉铃虫能把人毒死,秋后棉花没收成能把人气死。棉铃虫大暴发的根本原因就是化学杀虫剂的滥用。因为棉花并不是食品,因此人们认为多喷几次、使用高毒的化学杀虫剂也无妨。陕西蒲城的一位棉农防治棉铃虫时至多隔5天就要喷一次药,每次至少将两种杀虫剂混用。这样的结果就是棉铃虫越防越多,最后没办法,我国的种棉中心由华北地区转移到新疆,现在陕西渭北也很少种棉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