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苹果黑星病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和果实,叶片受害,正反两面均可出现病斑,病斑初为浅橄榄绿色,逐渐变为黑色,表面产生绒状黑色霉层,圆形或放射状,通常病斑的边缘清楚,有时则不明显,直径3~6mm(彩图14)。后期,在叶片上的侵染可能导致轻微的皱纹、疱状斑点会在侵染上表面突出以形成凸起,中央变灰色或灰黑色。病斑多时,叶片扭曲畸形,甚至早期脱落。叶背面病斑通常沿导管或中脉延伸扩散,为不规则、没有明显边界的菌丝体、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霉层,同离散的、略有边界的叶片正面病斑略有区别。有时叶脉或叶柄上也可发生。秋季,稀疏的菌丝从最初的侵染点附近以树枝状的方式向四周扩展,这些病斑通常大量丛生在叶片正面或背面,尽管可能分布于叶片的整个表面,但通常是沿着主脉或者是主要边脉的方式扩散。果实受害,初为黄绿色,渐变为黑褐色至黑色,圆形或椭圆形,表面有黑色霉层。随着果实的增大,病部因停止生长而变为凹陷,病部凹陷龟裂,病果变为凹凸不平的畸形果。
【传播途径和发病规律】 病原菌主要在苹果叶片的残片上以假囊壳越冬。第二年春季,子囊孢子从被雨滴湿润的假囊壳中释放出来,经气流或风雨传播,散布于对病原菌敏感且易于侵染的幼嫩的枝条或萼片上。病原菌还可在枝条的芽鳞部位越冬,在这些部位,无性生殖产生的分生孢子被溅到植株或果实的初生部分。通常,初侵染主要由子囊孢子组成,但在某些冬季温暖的地方,枝条或芽鳞内隐藏的部分分生孢子也可以作为初侵染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侵染产生的病斑再次产生的分生孢子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随后又可以在叶片、果实、枝条上引发新的侵染。
初期,果园内病害的发生程度主要与果园内形成初侵染的子囊孢子数量有关,而子囊孢子数量则在很大程度上主要取决于在冬、春季后残存的落叶数量和落叶前后已经侵染的叶片数量。子囊的成熟通常需要数个星期,从芽初发到果实几近成形这段时间。但成熟子囊孢子的释放仅仅在于子囊被雨水或露水彻底打湿、有足够的湿度即可。几乎所有的子囊孢子都会沉积在其起源侵染点附近100~200m范围内。子囊孢子的萌发以及随后能否穿透角质层,主要取决于叶片表面保持湿润的时间,而随后病原菌的生长和扩展过程则主要依赖于温度。病斑上的分生孢子通常主要飞溅在树冠内,形成新的侵染通常需要4个星期。分生孢子和菌丝的生长适宜温度为16~24℃,温度高时病害扩展会受到抑制。
果实受害后多从膨大期开始发病,膨大后期发病严重,成熟期发病较轻。降雨早、雨量大的年份发病早且重。黄土高原果区,特别是4~5月的降雨是决定发病轻重的重要因素;如果夏季阴雨连绵,则病害流行快。苹果品种间感病差异明显,小苹果类品种受害严重。
【防治方法】
1)加强植物检疫。严禁从疫区调动接穗及苗木,防止黑星病区蔓延扩大。
2)搞好果园卫生。落叶后至发芽前,彻底清扫落叶,集中深埋或烧毁,避免病菌在其上越冬。不易清扫落叶的果园,初春在病菌孢子成熟飞散前,用10%硫酸铵溶液或5%尿素溶液喷洒地面落叶,以杀死病叶中越冬的病菌。
3)药剂防治。关键是喷药时期,落花后至春梢停止生长期最为重要,应根据降雨情况及时喷药防治。10~15天喷1次,严重地区应连续喷施3~5次。雨前喷药效果最好,但需选用耐雨水冲刷药剂。前期可选用的药剂有80%大生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68.75%杜邦易保水分散粒剂1000倍液等,发病前使用对黑星病有一定的预防作用。防治时可选用25%丙环唑乳油4000~5000倍液、40%福星乳油6000~8000倍液、12.5%腈菌唑乳油1500倍液。每次用药时加柔水通3000~4000倍液能显著增加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