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树腐烂病

苹果树腐烂病

【症状】 腐烂病主要为害主干和主枝,也可为害侧枝、辅养枝及小枝,严重时还可扩展蔓延侵害果实。该病的主要症状特点是皮层腐烂,腐烂皮层有酒糟味,后期病斑表面产生小黑点,潮湿条件下小黑点上可长出黄色丝状物(彩图9)。

1)溃疡型:初发病时,病斑红褐色,略隆起,水渍状,组织松软,按压则下陷,病部常流出黄褐色汁液,病皮极易剥离。剥开病皮,整个皮层组织呈鲜红褐色腐烂,湿腐状,并有浓烈的酒糟味。稍后,病斑失水干缩、下陷,变为黑褐色,酒糟味变淡,有时边缘开裂。后期,病部失水干缩,变黑褐色下陷,边缘清晰,表面逐渐散生许多黑色小点,天气潮湿时,小黑点上可长出黄色丝状物。严重时,该病可导致死树甚至毁园。

2)枝枯型:主要发生在较细的弱枝上,常造成枝条枯死,有时果台、干桩等部位也会发生。枝枯型病斑扩展快,形状不规则,皮层腐烂迅速绕枝一周,导致枝条枯死,形成枯枝。偶尔病斑表面也会产生小黑点,并长出黄丝。与溃疡型症状不同的是,其组织只是迅速失水干枯,一般不会流出汁液,有时枝枯病斑的栓皮易剥离。

3)病果型:果实受害,多为枝条发病后扩展到果实上所致。病斑红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常有同心轮纹,边缘清晰,病组织软烂,略有酒糟味,病果表皮易剥离。

【传播途径及发病规律】 病菌在病树皮和病残株枝干上越冬,随风雨传播,5~7月最多。从剪口、锯口、虫伤、冻伤、日灼伤及愈合不良的各种伤口侵入。每年有两个发病高峰期:3~4月和8~9月,春季重于秋季。发病适宜温度24~32℃,病斑扩展迅速,病组织较软,病斑典型,危害严重。

低洼潮湿、土壤黏重、排水不良情况下发病重;有机肥缺乏或追施氮肥失调均可加重病害发生。

【防治方法】 苹果树腐烂病潜伏侵染普遍,病害发生程度与树势等因素关系密切。防治以增强树势,提高抗扩展能力为中心,以铲除枝干潜伏病菌为重点,在此基础上,结合清园、及时刮治病斑、减少和保护伤口等措施有效地控制病害发生与流行。该病的防治方法如下:

1)加强栽培管理,提高树体的抗病能力。以有机肥为主,增施钾肥,配合适量微肥,有效提高土壤肥力,调整结果量,合理疏花疏果,以严格控制树体大小年现象。

2)做好清园工作,减少病菌越冬基数。采果后树上细致喷1次铲除剂(菌毒清等);落叶后及时清除园内杂草、落叶;冬剪时细致剪除病虫枯枝,并将其深埋或烧毁;萌芽前进行1次彻底清园,树上喷1次5~8波美度石硫合剂,一般落叶后较发芽前喷药效果好;病害严重的果园,萌芽后再喷1次0.3~0.5波美度石硫合剂。

3)科学刮治腐烂病。腐烂病防治要做到周年预防,随发现随刮治。秋季(8~9月)是腐烂病的第二个高发期,在增强树势的同时,用40%氟硅唑(福星)乳油200~300倍液加柔水通300倍液对主干涂药处理。腐烂病严重的果园,间隔15天,连涂两次。病斑刮治时,除刮除所有病皮后,要求纵向再多刮3cm好皮,横向多刮1cm好皮,需深达木质部并将四周切成立茬。彻底清除病皮后,用5%菌毒清30~50倍液、25%丙环唑乳油100~150倍液、40%福星2500~5000倍液、80%戊唑醇300~500倍液、12.5%烯唑醇400~500倍液及20%丁香菌酯悬浮剂100倍液涂抹病斑。间隔1周涂1次,连续涂2~3次,可防除、控制绝大部分病斑,或用药剂和成的泥巴封口,再用塑料布包扎,也可有效地控制病害发生。

4)严格进行工具消毒。每次进园前必须对修剪、环割(剥)、疏花疏果等工具进行严格消毒。消毒剂可用70%酒精或50倍液的菌毒清。每次刮治后立即对刮治工具进行消毒,以防止剪锯在修剪有病树体后由于消毒不及时,造成病原菌的人为传播。

5)慎用环割(剥)技术。环割(剥)只适用于树势强旺的富士等难成花的品种,秦冠、嘎啦、元帅以及其他早熟品种禁用,而且主要应用于主干和个别强旺的主枝,弱树不用,强旺富士树也不宜连年环割(剥)。对强旺的乔化富士树主干宽环剥(宽度1~2cm)加伤口保护剂,可以促进伤口愈合,保护、减轻病害的发生,对树体造成的伤口少,而且易于保护伤口的形成层,达到全面快速愈合促进成花的目的。而如果采用主枝窄环剥不包扎,则易出现下列问题:一是环剥技术难以掌握;二是剥口受日晒、风、雨的影响,形成层易坏死,虽能愈合,但绝大部分是靠养分堆积愈合,对树势削弱比较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