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无公害苹果生产的发展现状
我国苹果生产面积和产量均为世界第一,但单产仅约15吨/公顷,不及美国产量的一半,出口率仅占3%,主要出口俄罗斯和中南亚市场,出口到海湾国家和欧美等高端市场的更是微乎其微。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苹果无公害生产目前已经建立了标准体系,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据央广网报道,2015年6月2日,山西20.2吨运城苹果经过实施严格的检验检疫后发运美国,这是我国苹果首次出口美国市场。
但是,我国无公害苹果的生产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品种结构和产业发展区域布局不合理。目前红富士品种栽种面积非常大,而适宜加工专用苹果的品种如金冠、国光无法满足市场的需要。苹果产业和种植业、林业,特别是畜牧业比例不协调。
②单产低,品质不高,优果率低。虽然我国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但在实际生产中,由于缺乏健全的质量监督体系和必要的指导,许多果农仍然不熟悉无公害苹果的相关标准,存在果农滥用国家明令禁止和限制使用的农药、化肥、添加剂的现象。加之秸秆和牲畜粪便难以还田,果园有机质严重不足,这导致我国生产的苹果外观整齐度差,无机肥、农药残留量超标,不耐储藏。
③储藏能力有限,商品化深加工处理滞后。虽然近年来苹果保鲜储藏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但依然很难满足终年供应需要。我国苹果产后的商品化处理水平还有待提高,主要表现在分级滞后、包装简陋、深加工以浓缩苹果汁为主,需要更高工艺的深加工产品(如果酒、果醋、果粉、果胶,以及苹果圈、苹果脆片等休闲食品)还有待发展。
④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由于缺乏产业化所需的利益分配机制,果农、公司、技术服务单位、信息服务单位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业化运行机制尚未建立。为果业服务、代表果农利益、连接果农与市场的果农协会或合作社组织近几年虽有所发展,但仍处于发育阶段,数量不够,覆盖面窄,组织化程度低。公司、技术、信息服务单位对果农生产引导的服务水平有待提高,新鲜果品网络营销尚处在探索阶段。
为更好地应对以上问题,本书就“无公害苹果”在生产过程中的基本要求,以及果农如何建立苹果专业合作社,通过网络发布果品信息及利用网络交易平台,将生产的优质苹果换为崭新钞票的过程来展开,希望对广大果农朋友和技术人员有所启迪。
[1]经济危害水平,这是一个临界的害虫密度,在这个密度时实施人工防治的成本刚好等于由于防治而得到的经济效益。